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登岱寺寻踪

2015年4月16日 3859点热度 1人点赞 6条评论

00  不久前,有老同事问我:知不知道奉化有个寺院叫登岱寺?我毫不犹豫地说没有,至少现在不存在了。回头想,这寺院的名字够大气,莫非有什么来历?现在爱好人文史料的人多了,大凡有点典故的,都会有人去发掘,说不定会有什么痕迹留在网上。于是在网上搜索,果然很容易找着了。一篇资料是多年前当地的一位领导写的民情日记,说他下访乡村,有村民提了重建登岱寺等发展经济的10多条建议和意见,令他几个晚上“久久不能入睡“,此事当然没了后文。接着,又找到另一篇,我看了之后大骇!
  
  这是一篇根据当地一位太极拳师所述写的文章,说民国时期,“入登岱寺山门,穿过庭院,迎面为巍峨的大雄宝殿,右侧有两层结构的厢房七间,左侧是数间厨房、柴间之类。四周群峰对峙,松竹蔽天,未进山门难觅寺踪,地形极为隐蔽。住持慧良僧就住在二层楼的七间之中,常人不得而知……。首间过道设有活动板,上置乱石,来人不慎踩翻活动板,乱石坠落,非死即伤,且乱石封道,难以脱逃。第二间过道墙壁留有洞孔,孔中藏着涂有毒液的竹箭,内有一根紧绷的棕绳,一有动静,拉动棕绳,立即竹箭齐发。第三间过道铺翻板,人一踩空便跌入楼下水池,池中的毒蛇张口嘶咬。中间楼上为师傅养身处,四壁尽挂刀、剑、枪、戟,寒光凛凛……大雄宝殿也设有机关,释迦牟尼佛像前的供桌底下有暗道,紧急情况下掀起石板,躬身可达寺后密林。总之登岱寺在对付清兵和匪寇骚扰方面可谓设置精巧,机关密布。”
  
  再往回看该文交代的背景:明朝洪武年间武林流派内家拳盛行,内家拳以武当派张三峰创建的太极拳为代表,以柔克刚,绵里藏针,出神入化,深奥莫测。后来奉化有位外号“孙十三老”的武林高手擅长内家拳,其将拳术传授给鄞县的张松溪,确立了张在四明派武林中的地位,江湖上称张松溪的内家拳术为“绵拳”。当时登岱寺渐行习武之风,至十九世纪初,住持弘历和尚精通内家拳,其年迈时将拳术传于弘智和尚。弘智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之子,太平天国失败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登岱寺出家,发奋习武,伺机反清。弘智和尚当家后,苦心经营,在寺内打造暗道机关,以防不测;严格训练众僧习武,蓄势待发,可惜终其一生壮志未酬,晚年将内家拳术传给慧良和尚。慧良和尚精通武技,懂医道,善书画,可谓文武双全。年轻时因反清之嫌,从湖南衡山禅林亡命登岱寺避祸,当住持后继往开来,使登岱寺名声大震。
  
  有着如此辉煌历史和绝学功夫的登岱寺,怎么后来不见了呢?再看下文:“自古世事动荡,江湖险恶,登岱寺因名声在外,不断遭到武林仇家的侵袭,至抗战结束前夕,慧良和尚忍痛将登岱寺机关暗道悉数自毁……迁至四明山冷水寺为家。登岱寺从此荒废。”
  
  我自觉对奉化的事情知悉不少,这登岱寺所在的袁夹岙村,过去也有许多同事朋友,怎么从没听说过有此等传奇故事呢?于是问了许多该村的朋友,都说登岱寺早不见了,但遗迹还在。看来,不实地去看看,是无论如何也不安心了。上个星期天,趁阳光明媚,气温宜人,赶紧约了朋友去寻访。
  
  到袁夹岙的路再熟不过。从城区驱车过去,不到二十分钟就到。袁夹岙村不算大,但也不算小,村两边是高山,山势凶险,山上多毛竹,谷底一条溪流穿过,村居在溪边沿溪蜿蜓而筑。溪上有几座老桥,很是古朴。此次去时,正是春笋旺发时节,满村飘荡着烤笋的香味,村里角角落落都是在太阳底下曝晒的笋干笋丝。午后时分,村里人不少,都在外面谈笑喧闹,村道两边停满了车子,估计多是住在城里的村里人趁双休日回家了。
01  
  在路边找了个空位,停好车子,下车向村人打听登岱寺去处,村人随手一指村中一条岔道,说往里就是。
  
  我其实已经做好了功课,知道登岱寺在村边一条山沟深处。这山沟间也有一条溪流,属于流经村前的那条溪的支流之一。前几天雨下个不停,这溪流也水声哗哗。沿着溪流向上,穿过村民沿溪修筑的房子,走没多久,就走出了村子,路两边房子没了,但路还继续向山沟深处伸去。
03  
  这进山的路,已经被水泥硬化。从痕迹上看,是近两年的新作,可以通行非机动车。沿路缓行,峰回路转,看着溪流,观着山景,感觉挺不错。走到一处,见路边的山脚处,有数块巨石壁立,我说在这上面弄个摩崖石刻不错。却没料,在其中一面比较光滑的石壁上面,果然有字。
  
  打量这片石刻,发现石头风化得比较厉害,上面的字已经不甚清楚,细细辨认,能看出这是块修路的碑记。其中落款是“清朝丁未年……登岱寺弘传勒”。
04

05  
  同伴对此碑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当朝写的文字,不会出现“清朝”字样,纪年应该是以皇帝的年号为准,否则谁也不知道这60年出现一次的“丁未年”到底是哪一年了。我也深以为然,清朝这样的称呼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当时的文字中,正式文本应该称“国朝”才是,在乡间山野,我还发现过许多写着“皇清”字样的墓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清朝这样的标识。
  
  继续前行,不久,到了水泥路尽头。此处是一个三岔路口,岔口处像模像样地立着一根柱子,上面钉着两块路牌箭头,向前一个指向箭竹林,向左一个指向登岱寺遗址。岔路边还有一亭,内有匾,上书“接夫亭”。亭门口恰逢上山挖毛笋的一对夫妻,向他们求证登岱寺的情况,他们说,这寺在路牌指向的上岭不远处,不过文革期间已经拆光了,现在遗址上已经长满了毛竹,啥也没了,只有墙基可辨。问他们寺院大不大?说不大。
06

07  
  于是左拐上山。上山的路全用石块砌就,比较陡,但真的不远,走七八分钟就到了一块平坦地,从一条向左的石砌路拐进去,发现竹林里有许多石砌墙基痕迹,这里应该是登岱寺遗址了吧?
  
12
  转了一圈,听到附近山上有声音,循声望去,见平地后面的山坡上有一男子在挖笋,于是过去搭话,问这里是不是登岱寺?那人有三四十岁,说正是,整块平地都是寺址,但寺院的模样他也没见过,他小时候,这里就拆成平地了,村里上了年纪的都知道。
  
  回到那块平地继续打量。平地中间有一块石砌墙基围成的四方形,想必是个佛殿的基础。不大,最多三开间的规模,面积也就两三百个平方。殿前庭院深约五六米,如果房子都在,感觉像个天井。院中有一条路的痕迹,无疑是寺院的中轴线。往前是大门,此处脚下的石条比较规整,应该是大门的门槛。大门外一个几个平米的小平台,左右两侧有四五个台阶下去。平台再往前就是一个跌落,下面就是竹山了。
  
08
09  大殿的右边,有几间泥房的痕迹,一些倒下的烂木还在,不知道这是不是厢房的旧迹。这块平地右后方角落处,这排泥房尽头,有一个水池,有可能是当地寺院的水源地。
  
  大殿后方也有一平地,但目测如果放下房子的话,会显得很局促,如此看来,此寺仅能容纳一个佛殿。这与我在网上看到的密布机关暗道的情景,有太大差距。
  
  转了一圈,当年寺院的大体面貌应该清楚了,这寺院占地最多也就十来亩,按照现在的眼光看,不算太大。当然,当年生产力水平低下,要在这样的地方修筑这么一个寺院,难度已经不小了。除了一些石砌的墙基,在附近没有发现砖瓦的痕迹,仅在一个角落发现一个完整的石磉。我怀疑当年的寺院可能是石块和泥房为主的结构吧。
10  
  下山回到村中,在廊桥边,向一老者打听登岱寺的情况,他说当年寺院的样子他看到过,就一个大殿和一排厢房,没有什么特别的。
  
  登岱寺的寻访结束了。回头从光绪年间编印的《奉化县志》上查找有关此寺的记载,也仅寥寥数语:“登岱讲寺,县西四十里,唐咸通五年(864年)僧元隐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登岱院,明洪武初改寺,国朝康熙间僧鸿传重建(《康熙志》)。”那块山下的碑记中,写着僧名“弘传”,不知道与县志中记载的“鸿传”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是同一个人的话,那块石碑果然是今人刻写的了。我想,如果该寺当年已经有如此传奇故事,又声震武林的话,晚清时期编纂的地方志中是没有道理不加记载的。
  
  所以,我觉得上面文中引用的有关登岱寺的传说,是完全不可靠的。这登岱寺,除了唐时初建的历史比较悠久外,值得说道的东西真是不多。
  
  
  
  

标签: 古迹 寺庙
最后更新:2015年4月16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爱奇趣分享网

    分享一下我的网站,http://www.iqiqu.net/? 爱奇趣网

    2015年9月20日
    回复
  • 歪妖内涵网

    不错的站点,以后一定常来。

    2015年9月11日
    回复
  • 最励志官网

    路过,留个脚印,网站很棒!

    2015年9月2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最励志官网 谢谢

      2015年9月4日
      回复
  • 陆旭光

    钩沉考古。

    2015年5月5日
    回复
    • 大道如水

      @陆旭光

      2015年5月6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陆旭光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早春四花 【调侃】新版捉放曹记 微周1746——设区周年 四月追剧 培训散记之三:八角楼 黄洋界 七个孩子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