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卫生间文化

2006年11月17日 2549点热度 0人点赞 3条评论

  本来标题想取个“厕所文化”,想起乡村路边的凉亭文化以及有的公共厕所墙上一些不忍卒读的“标语”、“打油诗”,怕人误解,就取了个文绉绉的标题:“卫生间文化”。

  现在的家庭卫生间,基本上兼有浴室和厕所两大功能。挺佩服现代人的想象能力,这个地方进去过后,基本上个人的卫生问题从里到外都可以解决了。如果要敲根钻脚,我想它的全称应该是“打理个人卫生的房间”,简称就叫卫生间,挺合理的。

  小时候在老家住的房子是没有卫生间这个设施的,直到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住房,也没有这个设施。只有一些新修起来的新房,如果主人够时尚,也会有这个设施。我小时候,洗澡的问题,夏天是在溪坑里解决的,天凉了,只好在临进被窝的时候,由大人打盆热水,绞一把热毛巾,胡乱擦一下了事。而且这事也不是天天可做,大概三五天有一次挺不错了。20年前曾经流行过一种浴罩,就是塑料薄膜做成的一个圆筒,挂起来,下面放上一盆热水,在里面形成一个小气候,冬天洗澡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不过在这浴罩里洗澡并不舒服,因为那薄膜本身是冷的,擦洗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冰冷的薄膜,人会惊得跳起来。一盆水用完了,续水时,得打开薄膜换盆,这样冷空气马上就会进来,里面气温会立刻降低,而且洗澡的时候还得有个助手帮你换水。所以,以前冬天洗澡的确是个大问题,好多人干脆就不洗,只在过年前洗一次,是配合净身拜菩萨的需要进行的。这在如今不可想象的事情,在过去是非常平常的。

  农村的厕所问题更是不登大雅之堂。一般人家房前屋后会另搭建一间茅屋,这茅屋没有门,前面是敞开式的。茅屋地上埋上一只大缸,上面摆上木头架子,那就是非常考究的厕所了。现在到农村去,还可以见到一排排这样的房子。有的地方这样的厕所连成一片,甚至面对面排列,男女也不避嫌,规模蔚为壮观。晚上,村里人临睡前上厕所,往往就在厕所里聊天、开“座谈会”。有时候一家人一块儿上,蹲位不够,就轮流着上,没轮上的在旁边等着,边上边说。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化肥不太普及的时候,人的排泄物是很金贵的,他们宁肯一个一个等着上,也不会随便使用隔壁人家的厕所。所以,过去农村的厕所,还是村里人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联络感情的场所。后来,在现代文明影响下,农村一些公共场所的厕所开始男女分设(是不是与男女同校同时候实行的,不得而知。想想好笑,上个世纪初期,男女学生不得同校同学,厕所却可以男女不分)。这些分设的公共厕所虽然形式上跟农家的差不多,但是内容上却有了很大不同了。
[align=center]2006-11-17_232914-0.jpg[/align]

  我们这个小地方,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城里小规模地建起了成套房,卫生间开始登堂入室。我住过这样的房子,卫生间很小,仅够放下一只座便器,一只淋浴龙头,有的甚至只有一只置于地上的蹲式便器。当时的功能也就是让人有个洗澡方便的地方。我猜想第一批住进有这样的条件的房子的人们肯定已经很高兴了。因为第二天早上不用端着便盆,去附近的公共厕所洗洗刷刷了。特别是一些惧内的大老爷们,每天早上做贼似的端便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肯定会觉得扬眉吐气,终于翻了身了。

  随着住房面积的扩大,卫生间越做越大,上卫生间不再是单纯的解决个人里外的卫生问题了。仅就沐浴来说,过去有个龙头冲一下了事,冬天还得备上一些热水兑了自来水,匆匆洗一下。现在热水器是必备的,一般人家在卫生间安个浴缸也是标准设施,躺在浴缸里休息一下解解乏,效果很好。有些有钱人家,听说家里都装上了冲浪浴缸,天天过“五星级”的日子。

  厕所也改朝换代了。七十年代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笑话,说是苏联领导人到美国访问,上厕所完事了,厕所座下面冲出一股水,帮他自动洗干净了,苏联领导人觉得很好奇,蹲下去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过了一段时间,美国领导人到苏联访问,苏联没有这个装备,只得叫人在厕所下面伺候着,等美国领导人如厕完了,就用橡皮管子人工冲水,美国人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技术只有美国有啊,就掉头往下看个究竟。那在下面的苏联人以为又来了一个屁股,就又用水喷了人家一下,结果美国领导人被滋得满脸是水。这个笑话当时听起来很解恨,因为当时苏联人、美国人在中国一般老百姓眼里都不是什么好人,一个笑话讽讥了两家人,不错。听了笑话之后,对这个能够自动洗屁股的装置,感觉非常新奇,记忆也非常深刻。当时想可能是采用了很深奥的技术吧。没想到,九十年代好多人家已经引入这个装备了,开始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后来国产的也有了。本人有一次出差的时候,在宾馆里就领教过了。

  卫生间的基本功能开始享乐化,恐怕还是功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非常私密的场所,还被一些艺术家视为创作灵感迸发的好地方。我见过一些在卫生间里拍的人像照片,还挺前卫挺艺术的,很适合表达一些颓废、暧昧的情绪。

  上卫生间,躺在浴缸里可以思考,海阔天空任你飞。在座便器上则适合于阅读。我听说好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十多年前,有位同事去某位领导人的寝室,回来之后跟我说,这领导很爱看书,寝室里四处是书。仅卫生间座便器旁边就放了一大摞。记得这位领导人作起报告来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有时候就着一张小小的卡片能够讲上一二个钟头,讲起道理来丝丝缕缕从容盘剥,听过之后看看记录,就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那个功夫,估计卫生间也有点功劳。

  在厕所阅读的东西,短小精悍的比较适宜,经典名著也比较适宜。因为在厕所的阅读时间不会太长,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吸引人,又能够让人有几分收获的,只有这两种东西才有可能。有人对某样出版物心存不屑之意时,常说那东西只配在上厕所里读。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对出版物的莫大冤枉,也许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在厕所里阅读。在单位的厕所里经常可以发现别人读完的报纸,无一例外是一些报纸的副刊和晚报类的内容。虽然报纸就是用来随读随丢的,但是丢在厕所里的报纸,多是一些好报纸。如果你写的东西连人家上厕所也不愿意带,那才是可悲。

  卫生间的进化,是文化的进步,卫生间又培育出新的文化。这个,叫卫生间文化不知道是不是合适,姑妄写之。假如这篇短文引起谁的生理反感了,那是我的罪过。就在结束的时候说声抱歉,污了看客的眼球了,对不起,嘿嘿。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11月17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余韵

    这种文化,不像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文化在海内外享有深远的影响,而往往被人所忽视,有时有人会觉得搞笑,有人会觉得恶俗,也有人觉得无聊…但终究,每天你依旧无法离开它…

    2006年11月20日
    回复
  • lvm

    好书放洗手间--书房有电脑,书闲;卧室有娇妻,书冷;客房有贵宾,书壳就行;唯有洗手间,才会被拜读!

    2006年11月19日
    回复
  • 菲菲

    浴罩、茅厕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历的,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了。感觉挺亲切的,我想他人也有同感。^_^

    2006年11月18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余韵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数码摄影日志第二季(21):2006年9月 2015微周29 苦恼的摄影师 现学 又见高手 到处都有乞丐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