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标题想取个“厕所文化”,想起乡村路边的凉亭文化以及有的公共厕所墙上一些不忍卒读的“标语”、“打油诗”,怕人误解,就取了个文绉绉的标题:“卫生间文化”。
现在的家庭卫生间,基本上兼有浴室和厕所两大功能。挺佩服现代人的想象能力,这个地方进去过后,基本上个人的卫生问题从里到外都可以解决了。如果要敲根钻脚,我想它的全称应该是“打理个人卫生的房间”,简称就叫卫生间,挺合理的。
小时候在老家住的房子是没有卫生间这个设施的,直到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住房,也没有这个设施。只有一些新修起来的新房,如果主人够时尚,也会有这个设施。我小时候,洗澡的问题,夏天是在溪坑里解决的,天凉了,只好在临进被窝的时候,由大人打盆热水,绞一把热毛巾,胡乱擦一下了事。而且这事也不是天天可做,大概三五天有一次挺不错了。20年前曾经流行过一种浴罩,就是塑料薄膜做成的一个圆筒,挂起来,下面放上一盆热水,在里面形成一个小气候,冬天洗澡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不过在这浴罩里洗澡并不舒服,因为那薄膜本身是冷的,擦洗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冰冷的薄膜,人会惊得跳起来。一盆水用完了,续水时,得打开薄膜换盆,这样冷空气马上就会进来,里面气温会立刻降低,而且洗澡的时候还得有个助手帮你换水。所以,以前冬天洗澡的确是个大问题,好多人干脆就不洗,只在过年前洗一次,是配合净身拜菩萨的需要进行的。这在如今不可想象的事情,在过去是非常平常的。
农村的厕所问题更是不登大雅之堂。一般人家房前屋后会另搭建一间茅屋,这茅屋没有门,前面是敞开式的。茅屋地上埋上一只大缸,上面摆上木头架子,那就是非常考究的厕所了。现在到农村去,还可以见到一排排这样的房子。有的地方这样的厕所连成一片,甚至面对面排列,男女也不避嫌,规模蔚为壮观。晚上,村里人临睡前上厕所,往往就在厕所里聊天、开“座谈会”。有时候一家人一块儿上,蹲位不够,就轮流着上,没轮上的在旁边等着,边上边说。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化肥不太普及的时候,人的排泄物是很金贵的,他们宁肯一个一个等着上,也不会随便使用隔壁人家的厕所。所以,过去农村的厕所,还是村里人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联络感情的场所。后来,在现代文明影响下,农村一些公共场所的厕所开始男女分设(是不是与男女同校同时候实行的,不得而知。想想好笑,上个世纪初期,男女学生不得同校同学,厕所却可以男女不分)。这些分设的公共厕所虽然形式上跟农家的差不多,但是内容上却有了很大不同了。
[align=center][/align]
我们这个小地方,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城里小规模地建起了成套房,卫生间开始登堂入室。我住过这样的房子,卫生间很小,仅够放下一只座便器,一只淋浴龙头,有的甚至只有一只置于地上的蹲式便器。当时的功能也就是让人有个洗澡方便的地方。我猜想第一批住进有这样的条件的房子的人们肯定已经很高兴了。因为第二天早上不用端着便盆,去附近的公共厕所洗洗刷刷了。特别是一些惧内的大老爷们,每天早上做贼似的端便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肯定会觉得扬眉吐气,终于翻了身了。
随着住房面积的扩大,卫生间越做越大,上卫生间不再是单纯的解决个人里外的卫生问题了。仅就沐浴来说,过去有个龙头冲一下了事,冬天还得备上一些热水兑了自来水,匆匆洗一下。现在热水器是必备的,一般人家在卫生间安个浴缸也是标准设施,躺在浴缸里休息一下解解乏,效果很好。有些有钱人家,听说家里都装上了冲浪浴缸,天天过“五星级”的日子。
厕所也改朝换代了。七十年代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笑话,说是苏联领导人到美国访问,上厕所完事了,厕所座下面冲出一股水,帮他自动洗干净了,苏联领导人觉得很好奇,蹲下去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过了一段时间,美国领导人到苏联访问,苏联没有这个装备,只得叫人在厕所下面伺候着,等美国领导人如厕完了,就用橡皮管子人工冲水,美国人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技术只有美国有啊,就掉头往下看个究竟。那在下面的苏联人以为又来了一个屁股,就又用水喷了人家一下,结果美国领导人被滋得满脸是水。这个笑话当时听起来很解恨,因为当时苏联人、美国人在中国一般老百姓眼里都不是什么好人,一个笑话讽讥了两家人,不错。听了笑话之后,对这个能够自动洗屁股的装置,感觉非常新奇,记忆也非常深刻。当时想可能是采用了很深奥的技术吧。没想到,九十年代好多人家已经引入这个装备了,开始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后来国产的也有了。本人有一次出差的时候,在宾馆里就领教过了。
卫生间的基本功能开始享乐化,恐怕还是功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非常私密的场所,还被一些艺术家视为创作灵感迸发的好地方。我见过一些在卫生间里拍的人像照片,还挺前卫挺艺术的,很适合表达一些颓废、暧昧的情绪。
上卫生间,躺在浴缸里可以思考,海阔天空任你飞。在座便器上则适合于阅读。我听说好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十多年前,有位同事去某位领导人的寝室,回来之后跟我说,这领导很爱看书,寝室里四处是书。仅卫生间座便器旁边就放了一大摞。记得这位领导人作起报告来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有时候就着一张小小的卡片能够讲上一二个钟头,讲起道理来丝丝缕缕从容盘剥,听过之后看看记录,就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那个功夫,估计卫生间也有点功劳。
在厕所阅读的东西,短小精悍的比较适宜,经典名著也比较适宜。因为在厕所的阅读时间不会太长,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吸引人,又能够让人有几分收获的,只有这两种东西才有可能。有人对某样出版物心存不屑之意时,常说那东西只配在上厕所里读。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对出版物的莫大冤枉,也许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在厕所里阅读。在单位的厕所里经常可以发现别人读完的报纸,无一例外是一些报纸的副刊和晚报类的内容。虽然报纸就是用来随读随丢的,但是丢在厕所里的报纸,多是一些好报纸。如果你写的东西连人家上厕所也不愿意带,那才是可悲。
卫生间的进化,是文化的进步,卫生间又培育出新的文化。这个,叫卫生间文化不知道是不是合适,姑妄写之。假如这篇短文引起谁的生理反感了,那是我的罪过。就在结束的时候说声抱歉,污了看客的眼球了,对不起,嘿嘿。
这种文化,不像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文化在海内外享有深远的影响,而往往被人所忽视,有时有人会觉得搞笑,有人会觉得恶俗,也有人觉得无聊…但终究,每天你依旧无法离开它…
好书放洗手间--书房有电脑,书闲;卧室有娇妻,书冷;客房有贵宾,书壳就行;唯有洗手间,才会被拜读!
浴罩、茅厕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历的,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了。感觉挺亲切的,我想他人也有同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