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老院长二三事

2013年3月1日 2714点热度 0人点赞 2条评论

2013-03-01_002739-0.jpg
  
  翻阅当地报纸的文学副刊,从一篇文章的标题上看到一个很熟悉的人名,就觉不好:可能这位老人过世了。赶紧往下看,才看两句,果然。
  
  对这位老人,我可是未见其人先知其名。当年还在上学时,经常见到乡间墙上贴的法院布告,白纸黑字陈述某某罪犯的罪状,最后一句往往是是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接着下面是院长的手写体署名。这样的布告正中,往往有一个鲜红的大勾子,看上去触目惊心。当年乡间读物少,信息渠道少,布告上说的事情,都是经官方证实了的情节曲折的传奇故事,谁不想看?可以说,普通老百姓大多不知道县里当权的大官家们的名字,唯有这法院的院长,凡认识字的,都会有印象,也会有记忆。本地的院长们,连着好几任,名字中都有一个土得掉渣的阿字,印象可能更加深刻。
  
  等我见到这位院长的真容,已经是80年代末,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了。在同一座楼里办公,人家介绍时,我的第一印象很意外:大名鼎鼎的法院院长,怎么会是个矮小精瘦、嗓音不高、和颜悦色的小老头呢?我甚至都怀疑起小时候的记忆是不是会有误。但这个很容易弄明白,向同事一打听,证实我小时候的记忆力,还是比较可靠的。
  
  不过这个第一印象很快就被后来的接触所冲淡,因为,别看这老头矮小精瘦,但论起理讲起法来,还真是精通呢。到机关工作没俩月,我参加了一个土地执法工作组,在乡下一个镇里驻扎半个多月。这位老院长也一起参加了,他是我们一起去的组员中最年长的,我是这个组里最年轻的。老院长没有啥架子,对我说话很和气。他在工作组中的主要任务是法律把关,全体组员对他都很尊重,发现意见不说是一言九鼎,也很关键。
  
  那是198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们工作组在乡下工作的那段时间,京城正闹腾得厉害。当年我们住在供销社办的一家旅社里,旅社的每个房间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但信号很不好,经常放着放着,雪花点就布满了屏蔽。因此,一到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家就窜来窜去的找清晰一点的电视看,相互之间还边看边议论。由于这事情离我们很远,议论的时候,像我这样的小职员,说话出点格,也没有人指责。
  
  当年乡下的能源供应紧张,经常停电,一停水就停水。6月的天气,气温已经接近高温,每天傍晚不洗个澡,无论如何也不行。有一天下午,从村里回来得早,旅社里又停水了。没办法,老院长提议到山边一水库洗澡去,我当即响应。结伴同去的还有一位中年的同事,三个人,老中青三结合。
  
  从旅社到水库得好几里地。我们边走边说,说的内容当然是京城闹腾的那事儿。这一说,三个人的观点刚好是三代人的想法:老院长认为,这样闹腾绝对不行,成何体通。中年同事说,闹腾的理由是成立的,但是形式过了,应该制止。我是满心的同情闹腾的那帮人,因为自己也刚刚从他们的那个年龄上过来,但又不敢说得太明白,心里想的是:国家都成了这样子了,不闹腾一下怎么行?结果,三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从旅社出发,一直争论到见到水库清冽的水,才满心欢喜地洗起澡来,将这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事儿放下……
  
  这之后不久,这老院长就退休了。不过退休之后也仍然在打交道。他是政府聘请的法律顾问之一,开大会,或者有问题要咨询,经常要碰个面。后来因为人才多了,或者还有可能是领导换多了,渐渐的,形成了一个惯例: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不再进入体制内发挥作用。因此,跟老院长的接触在若干年后慢慢少了。直到记不清从哪年开始,就再也没见过他。
  
  后来听说过一个段子,说市里有几个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本来在1949年10月1日前已经参加工作。后来填履历表时,说为了好记一些,相约把参加工作的时间填成了10月1日。没想到,后来的政策中,10月1日前后参加工作的,退休后的待遇有天壤之别。为此,他们曾数次向组织上提出过异议,要求更改。组织上要求他们提供证据,结果,翻遍档案没发现有记载,唯一能提供的证据,是他们相互之间出具的说明。因为都是利害相关人,组织上没有采纳。据说这批老干部中也有他,但到底是不是属实,我没有认真求证过,姑妄记之。
  
  我的前一个岗位工作,刚好是我跟老院长接触时他的就职单位。我在翻阅退休人员名单时,没见到他的名字,一问,原来他退休的时候,又将关系转回到法院去了。所以,每月一次的退休干部开会,也从没有他的影子。
  
  2009年5月的一天,有一位老者突然来访。我细一看,哟,这不是老院长吗?多年不见,当年炯炯有神的双眼,这时候好象明显失去了光采,行动也显见迟缓,记忆中精干的形象不见了。我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他却似乎不认识我了。经我提醒,他才好象想起了我。这次来,他带了一箱书,委托我送他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抖抖索索的给我一张纸,上面列了他要送书的名单,嘱我要一一送到。我翻开他送的书一看,原来是他多年来写的诗的合集,是他的孩子们给他制作的80大寿的礼物。这书的收录的诗,是他从60年代开始,直到编成的前一年写的,诗集中还配有不少不同时期的照片,许多诗作以手迹形式印刷,线装形式装订——设计和装帧还真别致。他在前言中首先申明自己读书不多,只是个诗词爱好者,态度十分谦逊。我粗看了看,他的诗作的水平况且不论,但从注解中,他一生的经历和工作轨迹却清晰可见,分明是一部个人简史,非常难得。我满口答应,一定会将书送到他的同事们手中,同时,希望他多留几本,由我送给其他喜欢作诗的年轻人。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之后,又一直没见他,直到这次从报纸上看到他的去世的消息。看来上次那一见,就是永别。
  
  报纸上的文章是他的侄子写的,内容是介绍他的二三事,我想,我跟他有过短暂交集,也知道他的二三事,也能记一下,于是就有了此文。对于老院长的评价,我听到过几个不同的版本,我想,对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官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仅从他的诗作来看,就能很容易发现,他身上也带着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基本都会有的鲜明印迹。对于这代人的世界观,我想我没有必要评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院长的一生,工作是勤勉的,襟怀是坦白的。我看他在诗集中的自述,他4岁丧母,12岁辍学给人放牛,一生只念过4年书。他20岁参加工作,1979年后任法院院长,独当一面十多年。1990年退休之后,又受聘做了10年的政府法律顾问和一家名企的法律顾问。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一点真本事,是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的。我想,他对于自身的评价,也有可能充满着复杂的心态,这从他在世纪之交时就自撰拟就的墓志铭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白丁当法官利弊得失乃是历史造就
  平民坐公堂明庸廉贪自有后人评说
  
  斯人已逝,能给人留下点遗产,唯有文字。他这本诗集太有价值了——我又翻了翻这本内容不多的诗集,如此感慨。
  
2013-03-01_002739-1.jpg
  老院长的诗作手迹。
 
  题头图:老院长来我办公室送诗集。摄于2009年5月。 

标签: 人生 往事
最后更新:2013年3月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简寒沙

    秉性大多是天生的,思想的形成主要是所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reply=大道,2013-03-11 00:23 AM]言之有理,在同一所学校出来的好多人都差不多样子。[/reply]

    2013年3月10日
    回复
  • 沈红

    可以刊登《雪窦山》!
    [reply=大道,2013-03-04 00:27 AM]还是呆在这里比较好。[/reply]

    2013年3月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宋代太白禅师考
    痛别博联社秦安强大哥 写在2022年末 硬盘损坏 损失惨重 失而复得的影像(3):2007年3月 数码摄影日志第二季(14):2006年2月 再为大堰的乡村游出点馊主意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