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寺观教堂
  3. 正文

莼湖泰清禅寺

2012年11月21日 4413点热度 3人点赞 1条评论

2012-11-21_001603-0.jpg
  
  泰清禅寺附近有个小村,叫岙口村,属是莼湖镇辖。寺后有一座碧波粼粼的水库,叫泰清水库。这泰清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初名太清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重建,改名清福院。明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泰清禅寺,明末兵毁。清顺治五年(1648)又重建。如此算来,至今已有近1170年历史。
  
  眼前的这座泰清禅寺很小,仅一座大殿,旁列厢房两排。寺院前面的地基未完全平整,也没有院墙,看上去就是一座平常的乡村小寺庙。
  
  然而,这泰清禅寺却有过一段很不平常的历史。历史上的泰清禅寺,原址是在背后这座水库的清清库水下面。泰清水库1956年兴建,而在建水库之前的十来年前,是泰清禅寺的最近被毁。这话说来有点长。民国时期,泰清禅寺房舍还有不少,但香火已经不再鼎盛。1938年,日军攻陷上海,在沪奉籍的实业家竺梅先、徐锦华夫妇,为救助上海灾童,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国际友人的赞助下,在泰清寺创办了著名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据说当年选中此地创办教养院,介绍人是附近曹村的乡绅庄崧甫。创办当年9月,教养院接纳沪甬5—15岁灾童389人。教养院集初中、小学为一体,既教育孩子,又从事抚养,衣、食、住、学、医等,所有费用全由院方承担。院部最多时,有教职员工百余人,教养学生600余人,规模不小,可见当时寺院的房舍挺多。1941年,竺梅先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徐锦华继承夫志,独立支撑操劳到1943年底,因无力再继续,教养院才停办。教养院停办后,房产赠与在原址新办的泰清临时中学。中学开办两年后,迁到裘村办忠义中学,顺便把可拆的东西全拆了。自此,泰清禅寺成了一片废墟,直到沉入水底。
  
  2005年底,我首次造访此地,碰到泰清禅寺健谈的住持,聊了半天。他是奉化本地方门村人,出家已有些年头,知道点泰清禅寺的历史,也见过不少当年教养院的学生。住持说起自己的出家经历,叙起受戒之累,笑声朗朗,底气十足。4年后,我第二次造访泰清禅寺,只 见寺内多了一排厢房,原先的大殿看上去却有些老旧。在寺内见到一小和尚,问及前些年碰到过住持,说已经突发急病,去世了。寺内供奉着这位住持的遗像,仍如当年所见那样红光满面,方头大耳,法相甚为庄严,不曾想早已阴阳两隔。
  
  六七十年前的国际灾童院的孩子们,如今大多应到了耄耋之年。好在早在二三十年前,这批学生中,已经有热心人士联络老同学,多次前来寻访故迹。在寺后水库前的小山坡上,早在1990年就建了一亭。亭呈六角型,面前两根石柱,右柱刻“谁言寸草心”,左柱是“报得三春晖”,中有“梅华亭”三个大字,系在竺梅先和徐锦华夫妻中各取一“梅”字和“华”字相合而成。亭子正中一方石碑,上刻“国际灾童教养院故址”,背面有简介。亭后建有一堵石墙,右侧一块刻有教养院的平面图,那应该是泰清禅寺的原貌。左侧一块是教养院院歌。
  
  1990版的《奉化市志》中,收录有竺梅先的传记:  
  
  竺梅先(1889—1942),学名炽潮,字佑庭,长寿乡后竺村(今属萧王庙镇)人。13岁去上海何源通五金杂货号学业,勤奋好学。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曾组织蓝十字军,参加光复上海之役。后受命去长春秘密组织救国会,图谋倒倾军阀,事败被捕,押送途中逃脱。回沪后,自办民生工艺厂、一新印刷所。1924年应邀去济南,任张宗昌部某旅军需。不久,任山东省恤赏局科长,合伙组织“三合成”字号,营运面粉供应军粮。1927年在上海与金润痒等合作,承办军服。后任大来银行董事长兼经理。   
  
  1929年再次与金润痒等合作,创办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任经理。购入嘉兴禾丰造纸厂,改为民丰造纸厂,生产黄版纸。后试制薄白纸版成功,填补国产纸版空白。1931年接办杭州武林造纸厂,改组为华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任经理。设总管理处于上海。1932年联合5家造纸厂,在上海成立国产纸版联合营业所,统一产销,抵制日货倾销。1934年筹建卷烟纸生产线,1936年政府核给东南三省及两特别市卷烟纸制造专利权。其间,创办上海丰裕公行、宁波大新军服厂,兼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竺梅先募集资金,在沪设办伤兵医院,赴抗日前线慰劳十九路军将士。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捐献巨款,受政府嘉奖。在沪创力、国际红十字会伤兵医院。捐献银器百件,救济难胞。以谋福轮船抢运难胞和物资。转移民丰、华丰两厂重要器材,在云南另办云丰造纸厂。日本人多次提出合作或租用两厂,均严词拒绝。   
  
  1938年集资5万元,与夫人徐锦华在奉化后琅泰清寺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自任院长,徐任副院长,接收来自上海等地的流浪孤儿600余人,免费供食宿,开设小学、初中教育,办院6年,捐资25万元。1941年兼鄞县粮食调剂委员会主任委员。时鄞奉一带发生灾荒,多次去温州、乐清、水康等地采购大米,以济乡梓之饥。因积劳成疾,次年5月逝世。   
  
  徐锦华(1893一1947),江苏松江县人,松江女子(师范)学堂毕业。竺逝世后,独力支撑国际灾童教养院。汪伪驻军师长谢某等人受陈壁君指使,多次去院要挟接办,她坚决拒绝。1943年底经费、粮食无继,教养院停办。后执教嘉兴民丰造纸厂职工子弟小学。   
  
  1990年9月,海峡两岸部分原国际灾童教养院学员集资在教养院旧址建梅华亭,纪念竺梅先夫妇功绩。
 
2012-11-21_001603-1.jpg
  2005年11月,第一次去泰清禅寺时的情景,看上去大殿蛮新。
 
2012-11-21_001603-2.jpg
  2009年9第二次去,大殿旁边多了一排左厢房。
 
2012-11-21_001603-3.jpg
  这差不多是全景了。
 
2012-11-21_001603-4.jpg
  背面看寺院,也是一目了然。
 
2012-11-21_001603-5.jpg
  第二次去碰到的小和尚,正在摆弄电视接收器,说看不了电视了。
 
2012-11-21_001603-6.jpg
  同去的同伴帮他调试电视机。
 
2012-11-21_001603-7.jpg
  寺后的梅华亭,为纪念竺梅先和徐锦华夫妇所见。
 
2012-11-21_001603-8.jpg
  亭后石墙上的教养院示意图,也可看作是原泰清禅寺全貌。
 
2012-11-21_001603-9.jpg
  历史上的泰清禅寺旧址,就在这一片碧波粼粼的水下。

  【寺庵记之四十五】

标签: 寺庙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沈红

    一片碧波粼粼水下的泰清禅寺旧址有点神秘,令人琢磨。
    [reply=大道,2012-11-23 00:08 AM]奉化如谜的地方很多。[/reply]

    2012年11月2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沈红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夜间 两年前的一个提案 梦中的田园生活 程式化命运 繁花 做生活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