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天天看到媒体说灾难,晚上偶尔看看电视,遥控器一按,看到在说唐山大地震。我的博客也老说灾难。说多了自己也觉得厌,不过今天是八月一日,在本地的历史上,还有一次重大灾难,值得回忆一下。那就是50年前的1956年的一场强台风。
根据记载,1956年8月1日,第12号台风24时在象山县门前涂登陆,当时台风中心气压923百帕,风力12级以上,风速65米/秒,登陆后经过宁波、绍兴、杭州进入安徽省宁国县境内。这次台风被称这上个世纪登陆浙江的五个最强的台风之一。奉化市志记载:“8月1日,12级台风,暴雨、江堤、海塘决口,死188人,伤600余人,受淹农田14万亩。”
各种史料记载照例很简单,但是那天晚上的台风,在人们的口碑传说中,就显得非常恐怖了。我母亲说,老家的一个石捣臼被风吹得跑了好多路,村子里好多房子被狂风暴雨冲走,村里有一个人家的童养媳就是那次被台风吹倒的房子压死的。我们老家已经是远离海岸的山村,风力况且如此之大,沿海边就更不用说了。
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下乡,去一个叫缸爿山的海岛,同行的一个土改期间参加工作的老同事说,当年,在缸爿山上收割了早稻的农民,在运稻谷回岸的时候,遭遇台风,船翻了,死了不少人。据说,当年县里指挥抗台的相当级别的干部,因为来不及转移,也有被台风卷走的。上个月我们去裘村,寻访当年布袋和尚居住过的庄下村岳林庄,村民就介绍说原岳林庄仅存的建筑,在那次台风中被被彻底摧垮了。
听老人们回忆,那个台风损失惨重的原因有:第一,当然是风力强,雨量大。第二是防台设施不足。当年,海塘多数是泥筑的土塘,遇到强风大浪,很容易被冲垮的。杨村黄家滩塘、松岙北缺塘、嘉禾塘等,都在那次台风中决口多处,海水冲进村庄,因此,当年人员伤亡,也数这两地特别严重。第三是信息不灵,这个我们小时候很有体会,台风完全靠广播的预报,次数少,消息慢,就是如今,电视上播报的消息也跟实际情况差个半天一天的,今天尚且如此,更何况当年?而且台风来临时,往往有线广播就中断了,那个消息就只有靠“看云识天气”了。而且,1956年的时候,广播还不能做到进村入户。第四,民居简陋,泥墙屋不能抵挡水浸泡,茅草屋则最易“为大风所破”。第五,我估计是当年的指挥体系不灵。地方干部多数是南下的,他们对付台风并不内行。而且当年提倡“人定胜天”,人命不值钱,“为了集体的得益,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在灾害面前,往往可能发生“迎难而上”的情况,增加无谓的牺牲。
如今台风还是年年来,但是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沿海地区修筑的海塘,基本上是堆石坝或者是混凝土结构,防台标准大有提高;台风的运行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居民的住宅标准与当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大家都以为“以人为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尽管这样的大灾天气还会继续发生的,但是大家对引起灾害的担心程度,并不如当年那么强烈了。
50年,弹指一挥,当年亲历台风的绝大多数人们已经作古。就是那时候的小孩,现在好多已经可以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伤痛,但不能抹去记忆。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写下这个日志,让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恩,英雄写的诗那些字我都认识,老师有教过
英雄写于去年的那次台风吧,这诗真不错,通俗,表达一种情绪[smile]
台风来临前
开启浴霸
熄灭心跳的马达
坐在马桶上
蒸桑拿
空气中集合的酸味
争先恐后
挤进我的呼吸
我说,达不到欧三
你们中和一下
于是他们依偎在磁砖上
思想慢慢趋于平静
头顶的灯光
却愈显复杂
他说,想吸干我的汗水
行,我说,
那到另一个地方下场雨吧
雨的名字叫海棠
2005-7-18 22:38:28
一年又过去,又一个台风……
儿时听老人讲过太多那时的传说
村民都往山上跑
说有一户人家,潮水把自家的船带到了窗前,救了全家
在我二十多年的记忆里,台风天就是老爸出去防台,然后有惊无险地回来。。。
游子看来是过来人了。
谢谢nemo表扬!
写得真好
50年前大道连影子都没有呢,老什么,正当年呀
人生一世,还是天天开心最重要[lol]
现在越来越会想起以前,想起小时候,看来年龄也让人感伤。
正年轻着呢。年轻人的回忆是新潮。不信——问比你更年轻的[GoodLuck]
大概是老了,呵呵
怎么就到了回忆的年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