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童年印迹之三:我的母校

2007年12月12日 2368点热度 0人点赞 1条评论

2007-12-12_154607-0.jpg
 
  金风送爽的季节,又梦见校园中那棵枫树的红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了。
 
  这些年,回老家时。经常有想进入小学、初中时就读的母校看看的念头。但由于平日要上班,回家的时间通常只能选择双休日,因此,从学校面前经过,总是看到校门紧闭,无法进入。日前,老家有一些事情要处理,请了半天假,事情办完后,又动了想到母校走走看看的念头。屈指算来,这一次的进入,与前一次相距又有十多年了。
 
2007-12-12_154607-1.jpg
  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下午放学的时候,远远的听到校门口有童声囔囔,待到跟前,却发现校门口只有两个放学的学生。与我们当年放学时校门口人声鼎沸的场面比,真有天壤之别。
 
2007-12-12_154607-2.jpg
  走到门前,看到学校的大门紧闭,旁边的一个小门开着。从围墙看过去,这棵让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学子们不时牵挂的大枫树高高耸立。当年,入秋的时候,风一吹,红叶满天飞舞,如今,这叶子怎么就没有当年那么红了呢?在夕阳下,只有一些被落日染上的,才透出少许红色。
 
2007-12-12_154607-3.jpg
  进了校门,先去瞻仰老枫树,印象中这树挺高挺大的,眼前却没有记忆里的伟岸,但是却见到它的老根,顽强地挣破了水泥的束缚,保持着勃勃生机。
  
  大枫树左侧,原来是学校的厕所。当年走过这地方,总有一股浓浓的味道。
 
2007-12-12_154607-4.jpg
  右边的一个小门,是我们的父辈们上学时的校门。再早些时候,也许是个庙宇。我们上学的时候,进了这个门,里面是个小小的礼堂,后来还曾经办过一家小小的校办工厂。
 
2007-12-12_154607-5.jpg
  从老校门看进去,里面已经没有什么建筑了。
 
2007-12-12_154607-6.jpg
  从枫树的另一面看,可以看到学校的全貌。母校的建筑完全改造过了,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2007-12-12_154607-7.jpg
  小学校的操场,只留下了这些跑道的边界。学校场地小,教学楼改造的时候,一幢崭新的教育楼占了操场中间的位置。教室座北朝南了,学生们就可以冬暖夏凉,不必象我们那时候受苦。
 
2007-12-12_154607-8.jpg
  操场设在了新教育楼面前,原来这是初中部的活动场地,现在规范多了,可以放下一个标准的球场。
 
2007-12-12_154607-9.jpg
  终于,在一排平房教室的角落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角落。这里原来是学生伙房。远路来的同学,每天把饭盒放在这里蒸一下,作为中餐。夏天的时候,这里还备有一个茶桶,可以让口渴的同学喝上几口。不过几百个学生只有一个竹筒做的杯子,还不如我们跑到旁边的溪沟里喝涧水来得更痛快。
  
2007-12-12_154607-10.jpg
  伙房旁边,原来有条土路通往旁边的小山包。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改为水泥台级了。
 
2007-12-12_154607-11.jpg
  小山包上,有一所完全废弃了的房子。记忆中,这里似乎是一块菜地,并无房屋,这房子大概是我们毕业后建的。一块当年可能作为宣传阵地的黑板上,“刻苦、勤奋,守纪、向上”八个粉笔大字倒是明确地向人们显示,这里过去曾经是书声琅琅的地方。
 
2007-12-12_154607-12.jpg
  小山包的另一侧,曾经是公社广播站的所在地。我们从教室里一眼就可以看到这里。广播站是由一家人管理的,每当冬天的早晨,可以看到他们一家子在门口悠闲地晒太阳。当年,公社的一切指令,都是从广播站里发出去的。如今,这里已经一片瓦砾,远处的民房,也是20多年前的风格。也许它见证了这个学校的变迁。
 
2007-12-12_154607-13.jpg
  从小山包往回看,平房教室的烟囱里冒出了青烟。夕阳西下,是该做饭的时候了。没想到,在乡间都很难见到的炊烟,竟然在我的母校里见到了。
 
2007-12-12_154607-14.jpg
  回到校园,看到平房教室走廊里,有几个孩子在玩耍。
 
2007-12-12_154607-15.jpg
  孩子们看到生人有些腼腆。一位大妈在忙里忙外,应该是为孩子们准备晚饭。旁边一个教室里,放了几张床,床上叠着五颜六色的被褥,看得出是孩子的宿舍。窗边的一张床上,半躺着一个看不清面容的男人,见我在门口,只盯了我看。本来想拍几张里面的照片,看这男人的表情似乎不大友好,终于没拍。
 
2007-12-12_154607-16.jpg
  几分钟以后,孩子们就跟我混熟了。孩子们摆的POSE,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
 
2007-12-12_154607-17.jpg
  孩子们介绍说,这是姐弟俩,他们的家在岩坑。岩坑村座落于一座离此数公里的高山上,30年前,那儿也有一所小学、初中一贯制的学校,学生有一百多。
  
2007-12-12_154607-18.jpg
  
2007-12-12_154607-19.jpg
  他们说,你以后要把照片给我们带来啊。
 
2007-12-12_154607-20.jpg
  我问:你们有几个同学住在这里?孩子们说有五个。我说还有一个呢?他们说跑外面玩去了,能不能给他也照几张?我说好啊。他们就飞快地跑到学校大门外去找。那孩子果然就在大门口不远处独自一人玩,听说有人给他拍照,欢天喜地地跑过来,我让他们在学校门口排了队,给他们拍合影。
 
2007-12-12_154607-21.jpg
  退后几步再来一张。

  孩子们闹得正欢,我忽听耳边一声呵呵笑,说你们都别闹了。回头一看,一年长男人正端着茶杯站在我旁边。孩子们纷纷喊他老师。我问他可是这里的老师?他说是的,问我从何而来。我说我是30年前从这里毕业的。以前双休日来,数次想进去看看,可这里总是大门紧闭。今天有事回家一趟,看到学生放学了,就进来转转。问他学校现在的情况,老师介绍说,现在全学校还有18个学生,2个老师。招生范围是原董村、斑竹两个乡的范围,寄宿生就这5个。18个学生共分为一、三、四三个年级。我听了不禁黯然。想当年,我们两个乡的小学有十多所,初中也有四五所。学生加起来上千。我的这个母校,我上学的时候,每个年级并行2个班,每班学生40多,七个年级,算起来也有五六百学生了。如今只剩下这么几个,这学校还象个学校吗?
 
2007-12-12_154607-22.jpg
  老师说,再过两年他也退休了,这个学校,估计也就剩下一二年的寿命了。
 
2007-12-12_154607-23.jpg
  太阳很快沉下西山。告别老师,走到远处,看到学校的那棵大枫树依旧挺立,学校的那幢新建不久的两层教学楼分外醒目。不禁想:告别了学校身份的这个地方,以后会用作什么呢?

 
--------------------------------------------------------------------------------

  【背景资料】

  老家董村,位于浙东四明山下,现辖于奉化市溪口镇。1992年前为一个乡建制,全乡人口6000余人,乡中心驻地原有五个行政村,合称为董村,村民以竺姓为主。

  董村竺氏迁居至此1000年左右以来,向有崇文好学之风。北宋理学名家竺大年,曾为太子太傅,他专心研究《礼记》,著有《礼记订议》,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竺津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中进士。竺陈简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解元。竺麟祥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是奉化的最后一个进士。上个世纪初,旅沪实业家、慈善家竺通甫,在家乡捐资兴办完全小学,17年间耗费了大量家财,后又建了家乡历史上上第一所初中。抗战时,他改办村民夜校。1949年后,家乡的教育逐渐发达,到1970年代中后期,规模达到顶峰。1992年,董村乡撤销,乡初中设为溪口镇初中分部。1990年代中期开始,城镇化步伐加快,村民多迁出大山,往城镇集中居住,学校就读学生逐年下降。1999年初中停办。2000年后,学生锐减。老家的教育事业从此基本凋零。

  30年来,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学子中,出了不少博士、硕士,在全国各地纵横科技、经济、教育、医学等领域。

标签: 乡村 母校 童年
最后更新:2007年12月12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落叶飞泓

    看到这些照片,内心涌起阵阵感触,那个大门我曾进进出出走走了三年!,我还记得原先学校后面是座叫什么的山,我们学生时常去那里玩!刚进门的那颗树还在,只有他依然不变!不知道现在的学校什么样子了!
    [reply=大道,2012-03-21 10:40 PM]后面是调羹山啊,像一只倒覆的调羹,就是汤勺。我们那时候没有大门呢,我走了有七年半。现在建筑还像我拍照时一样,是公路改建指挥部紸地。[/reply]

    2012年3月2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落叶飞泓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微周1720——牙疼一周 首逛市体育馆 微周201333 百岁老人叶之华――寿星谱(六) 常态——乡村日子(九) 2015微周11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