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黄埔老兵吕恺还――寿星谱(16)

2009年12月15日 3499点热度 7人点赞 3条评论

2009-12-15_222244-0.jpg
 
  “吕恺还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一位老人。从传统道德意义上来说,吕恺还先生是一个完人。”说这话的是本市的农民作家、宁波市作协理事楼忠盛先生。楼忠盛先生是我最敬重的本地乡土作家,平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这话出自他的口,份量着实不轻。
 
  我从奉化黄埔同学录上得知,楼忠盛先生与吕恺还老先生是同一个村子的人,所以,要找吕恺还先生,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楼忠盛先生引路。第一次驱车到他们村走访,楼忠盛说吕恺还老先生现在没在村里住,他住鄞州他女儿家去了。那次,楼忠盛先生给我讲了吕老先生的一些往事,并且说了上面的那段话。他说,抽个时间,我陪你去吕老先生女儿家。我也很有兴趣写写这位可敬的老人。
 
  那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直想去找老人。可一到双休日,不是我们两个中的一个没空,就是天气不太好。11月初开始,冷空气活动频繁,老先生年纪大了,天太冷时恐怕行动不方便,我想最好是挑个有太阳的比较暖和的天气去。
 
  终于有一天,楼忠盛先生给我来电话,说跟吕老先生约好了,吕老先生听说楼先生的朋友找他,决定第二天由他的女儿陪同,回老家接待我。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兴奋。约定的日子不是休息日,我顾不了那么多,向单位告了假,兴冲冲地赶往他们的老家楼隘村。
 
  楼先生陪我进入吕老先生家院子,他的女儿和儿媳在院子里聊天,没见老先生在家。她们见我们来了,说:老人家刚才还在家里等你们呢,久不见你们来,这会儿出去了,我们这就去找。
 
  快90岁的老人还能四处随意走动?我觉得有点意外。没等我转身,外面响起了脚步声。我回头一看,一个精干的老头稳健地跨入了院子,远远地向我们伸出了手。这老人,看上最多只有80挂零啊。
 
  楼先生给我们双方作了介绍后,我们在院子里坐定。我拿出前段时间拍摄的那些黄埔老人的照片给吕老先生看,一边说明我的来意,一边向老先生询问他的经历。
 
  老人的黄埔岁月,在那本宁波黄埔同学会编印的《黄埔情缘》中已经有了介绍。他写得很详细,战斗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得甚是精彩。老人生于1921年,1940年在宁波浙东中学考入湖南零陵工兵学校第八期,也是黄埔军校委托代训的第十八期工兵科。毕业后,分配至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是大名鼎鼎的宋希濂。他在36师工兵营第二连担任排长,曾横渡怒江、围打腾冲、守护畹町边防、驻防贵州册亭八渡,他所在的工兵营在战斗和驻防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战胜利后,部队在广州、九龙驻防。内战爆发后,部队赴山东参加内战。1948年7月他以病假为借口,脱离部队回到家中。
 
  老人说,当年为了抗击日寇暴行,自己毅然投笔从戎,思想上抱了必死的信念。考军校时,他说我家里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尽孝之事可以由他们完成。军校毕业时,他填报的三个志愿,都是要求参加中国远征军。上战场前,他给家里写信,又说自己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最后一句是,如果我能活着回来,那是万幸!老人说,战场上死了那么多人,我真的活着回来了,真是万分的幸运啊!
 
  抱着以死抗暴的信念上前线的老人,没想到抗战胜利后,又打起了内战。得讯之初,老人心里就觉得异常沉重而又非常无奈。部队乘船从九龙开往青岛,途经上海补给时,老人打报告想回家看看,未获批准。以后他在山东转战两年多,无法摆脱同室操戈的境地,内心始终耿耿于如何解僵上。1948年7月,他以痔疮严重需要去青岛手术为由请假,意外获得旅部批准的半个月假期。到了青岛之后,他马上搭船转上海返家。用老人的话说,是做了逃兵。当时,东北、华北战场战火正旺,他过长江的时候还有些担心被查到,但事实上,这时候的部队根本无暇顾及追查逃兵的事情了。
 
  到家那年,老人28岁,在农村已经是个大龄青年了。次年,他与一位本地姑娘成家。1950年生下第一个女儿。
 
  解放后,老人被评为“地主”、“历史反革命”,成了被改造对象。他被判刑三年,不过,只劳动改造了不到一年时间。在改造期间,老人学会了手工制砖瓦和烧窑技术。没想到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凭着这一手技术,撑起来了家里的一方天地。
 
  老人的家原来在松岙村,那是紧靠象山港的一个沿海村。1959年,台湾那边“反攻大陆”,东南沿海形势吃紧,政府怕“四类分子”们乘机捣乱,把一些成份不好的人家强制从沿海迁往离海岸线较远的村落。老人一家就在那一年从老家松岙迁到了楼隘。老人说,同他们一起迁来的还有好几户人家,现在有的年纪大了过世了,有的迁回去了。只有他们一家留了下来。老人的女儿说:楼隘人对我们挺好的,所以就留了下来。楼忠盛则说,是老先生为人好,才赢得了楼隘人的敬重。
 
  到三年困难时期,老人已经有了5个孩子,由于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吃饭发生了很大困难。他的母亲和两个最小的孩子先后被饿死,他自己也饿得全身虚肿。谈及此事,老人唯有叹息。
 
  老人从年轻时一直带兵打仗,不会干农活,劳改回家后,一直手工做砖瓦烧老窑,那手在劳改时学的手艺养活了全家。集体化时,村队允许他继续烧制砖瓦,完成定额后给予记整劳力的工分。这活一直干到他年轻大了干不动为止。老人说,要不是这个待遇,他是养不活家里那么多人的。手工制胚,砍柴烧窑,全是体力活,工作量很大。楼忠盛回忆说,他年轻时看到老先生每天一身泥一身汗在窑里忙碌,印象深刻。难能可贵的是,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和沉重的生存压力下,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着实不易。要是一般人,早被压得趴下了。
 
  谈及此,老人说,“解放”意味着改朝换代。我们这些旧朝遗民,在过去是要被株九族的。人民政府只要求我们改造思想,给我们出路,已经很宽待了。当时那句“四类分子不准乱说乱动,只准规规矩矩”的话,我很能理解。可另外一句“四类分子永世不得翻身”,却伤了我们很多人的心。我们虽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但也应该允许我们经过改造,最后归入到人民的行列中去啊。“永世不得翻身”,岂不是让我们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了?
 
  我说幸好,后来政府为你们那批人都摘帽平反了。老人说,我是楼隘这一带“四类分子”里面摘帽最早的,1972年就摘了。邓小平复出后,又给我们平了反。现在政府给予每个月600多元的生活补助,相比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我们可以说是万分幸福了。
 
  老人说,现在,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思想还是要解放,脑子要空,要转。前些年,我为自己定了许多目标,80岁以前,盼到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后来又盼着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奥运会是08年8月8日晚上8点开幕,这一年我88岁,非常巧啊。他女儿在一边笑着说,自从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他就一直在念叨,看完奥运会我就可以走了。我说您这身体啊,再看两届奥运会绝对没问题!老人哈哈笑道,是啊,没想到奥运会看完了我身体还不错。现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得很好,我要争取看到两岸关系正常,我很有信心的。
 
  老先生的女儿告诉我,老先生现在很忙,每天早晚散步两次,什么时间读书看报,什么时间自我按摩,什么时间休息,时间都排得满 满的,一天下来基本没有空闲。老人年纪大了,可性子还很急,一个月前因为走路太急,往前冲了一跌,把额头都跌破了。我仔细一看,额头上果然还隐有伤痕。老人说,我现在站立行走都没问题,就是蹲下有点困难,还有听力不大好,喉咙沙哑是过去的老毛病了。原来老人在1966年的时候,喉咙曾经患上癌症。当年,通过亲戚介绍,老人到上海求诊,被诊断为癌症后,家人都不敢让他知道。他看了诊断书,见上面写着的Ca字样,就跟医生说,你应该告诉我得了癌症,病这东西,公开说比较好,能治还是照样治,自己知道了思想上有准备。医生听也不禁笑了。老人的喉癌经过放疗完全治好了。我算了一下,说,您得这病时才46,跟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这么多年过去了,完全不用担心了,老人听了呵呵笑了。
 
  楼忠盛先生告诉我,老人年轻时多才多艺,抗战初期,在奉化求学的时候,学校演《放下你的鞭子》,老人是主角。后来在大跃进的时候,老人的军号是村里人统一行动的号令。前些年,老人还经常练习书法、篆刻,在这些方面都很有造诣。我问老人这些年还练吗?老人说,年纪大了,腕力不行了,不练了。现在只是读书看报,《海峡两岸》、《参考消息》等是每天必看的。
 
  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楼忠盛忽然问起一件事,听说您都立好遗嘱了?老人淡然说:是的,好多年前已经立好了,百年之后,我的遗体捐献给医院作医学解剖研究,骨灰也不要保留,我静悄悄的来到这个世界上,静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什么也不用留下。听了这话,不禁让我对老人再次肃然起敬!我对楼忠盛先生说,我的笔力不济,您真应该好好写写吕老先生。楼忠盛说:我一直有这个想法,过去没想好如何下笔,现在思路逐渐清晰了。为吕老先生留下点什么,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事情,也不仅是他家族的事情,吕老先生一些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我们这个社会,乃至于整个国家,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2009-12-15_222244-1.jpg
  吕老先生讲述他的经历。
 
2009-12-15_222244-2.jpg
  我要求老人给我留一个他女儿家的地址,老人认真地把地址写在了他写的那篇介绍自己黄埔经历的文章下面。
 
2009-12-15_222244-3.jpg
  我要求给老先生拍张照片,老先生为我站了一个威武的军姿。
 
2009-12-15_222244-4.jpg
  左边这位就是陪我看望吕老先生的奉化农民作家楼忠盛。
 
2009-12-15_222244-5.jpg
  吕老先生和他的女儿。
 
2009-12-15_222244-6.jpg
  这张作为老人的肖像,下次再去拜访的时候要送给他。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09年12月15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大道

    摘录一个网的采访记录

    (采访人员及时间:岛主,2011年7月11日)

      姓名及出生年月:吕恺还,男,1921年农历十二月初八

      部队番号:抗战期间隶属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36师工兵营第二连,后随师调入第20集团军第54军,在滇西反攻战中横渡怒江,攻打腾冲

      地址:浙江宁波东钱湖塘溪镇西岙村

      1940年的时候,我在浙东中学读书,当时日本人在开明街投放鼠疫细菌,整条街都用高墙围起来,墙里生病的、感染的都用火烧掉,当时就恨日本人,就去参军了。当时先去的嘉兴入伍生第一团,团长李牧良。1年后,湖南零陵工兵学校招生,就到了那儿,算黄埔18期及工兵学校第8期生(为黄埔18期委托代训),校长是林伯森。期间,漕渡、划船、架桥、爆破、筑城、坑道、地雷、配合步兵炸铁丝网,都有学习。军校毕业后可以填3个志愿,我第一志愿填的是远征军,第二志愿是远征军,第三志愿还是远征军。

      我们军校是最早在湘江学的泅渡、划船。后来到澜沧江训练,因为水势和怒江差不多,学习美国橡皮艇,橡皮艇外面用帆布包,用气吹的,可以乘坐5、6个人。我当时在36师、54军、第20集团军,师长李志鹏,我任工兵营第二连排长。晚上(1944年5月10日,taizui注)到达渡口后,不知道有船,到了才看到有橡皮舟,是德式的,可以坐一班人,6个浆手、6个士兵、后面1个舵手。我接到划第一船的任务,责任非常大,每处都有渡口,过了渡口有急流,无法渡过去。第一次上战场,思想要稳,于是我从第一排选了素质好一点的士兵,左手浆6人、右手浆6人,我掌舵。下水后,用脚踏充气,气足,浮力大。先是逆水划上去,划到靠岸的地方,再往下游划,返回的时候也是一样,相当于走了平行四边形。

      20点多,步兵已经陆续登陆,船划到中途的时候,对岸没动静,日本人已经顾不过来了。从当天下午16点多开始到第二天早上8点一直在渡江,正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我们过山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下山后攻占了瓦甸,到村庄后第二天,师部要求架桥渡河,原来河上的铁索桥的一根铁索被炸断了,桥也坏掉,水又很急,而命令第二天早上要要过江,我派了班长去村里了解情况,找到一些木头、5只铁舟,运气太好了。浅水用木头,深水的地方用铁舟,利用原来掉下来的铁索做成了吊桥。第二天天快亮时,桥基本架好了,但太陡,骡马上不去,只能修路,想不到在修路时,石头掉下来,砸中2条铁舟,2个士兵落水淹死了。师长在岸边观看,最后利用剩余的3条铁舟架好了桥。

      当兵有句话“就死不死、寻生不生”。打腾冲的时候,用云梯攻城,墙很高,进不去,步兵很勇敢,敌人用手榴弹扔下来,武器不同,时代也不同了,我和他们说为什么不用爆破。回答我说你来指挥吧。于是就接下任务,主要和步兵联系,炸出缺口,否则进不去。炸药不成问题,美国联络组可以供应,计划用10箱炸药,2箱炸药先炸出2米见方的一个口,再放箱炸药,等步兵冲锋的时候再炸。拂晓2-3点起爆,提前用铁丝网准备好,防止敌人修复。炮兵、工兵、飞机一起上,开始爆破,敌人的堡垒飞起二、三十公尺,但没有炸到城墙底部,城墙上的日本人都飞起来摔死了。敌人也是视死如归,拼命攻上来,又被我们打下去,只有炮、炸弹能打进城里,重机枪、小迫击炮打不进。计划一个一个城角炸,后来没去,调到东南方宝峰山打击侧翼敌人。

      攻打来凤山时,我负责火焰喷射器,有40-50磅,是美国的最新式武器,我们用了一礼拜的时间学习使用,教官是美国人。有2个油桶、中间是氮气桶,氮气把油压出来,氢气燃烧,前面有点火开关,往敌人碉堡枪眼里喷,里面的人非出来不可,不仅火大,而且有烟,营里配了2支枪,一个班一个,烧了4个碉堡。这个武器厉是厉害,但是使用的距离太近了,必须距离50码左右才有效,难度太大。基本上已经在敌人的铁丝网外围,我们趴在洼地里,要射击时,就立起来。第一支枪很顺利,消灭了2个碉堡,第二支枪打不出来,学了没几天,使用也不是很熟练。我们的士兵很勇敢啊,当时我趴在左边,班长趴在右边,看到我打不出来,他说换我来试试吧,一站起来,被敌人打中了肚子,说“排长,我中弹了”。他是代替我死的。后来换了个油桶,才顺利把碉堡干掉,日本人也很凶悍啊,从碉堡里跳出来,端着刺刀来拼命,我们的步兵一冲锋就把他们干掉了,(说到这里,吕老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手里摆着端着步枪的姿势)现在想起来,还是恨日本人。

      打完腾冲,就在畹町会师了,随后到贵州整修。抗战胜利后驻在广州,用半天功夫去了趟香港,后来调到青岛打共产党,那时我的职务是连长。打共产党是自己打自己,下决心要离开。1948年时就打报告说痔疮需要动手术,其实这是我的骗局,我是一个大骗子啊,后来就回老家了。在胶东一带曾和共军打过,被共军包围,派兵舰接我们撤的。(吕老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比较激动,毕竟军人视荣誉为生命,脱离部队,对于吕老仍无法释怀,长叹。)

      回到家时母亲48岁,后60岁困难时期过世。28岁介绍成家,回来劳动改造(奉化白杜),砖瓦厂当砖工,政府宽大,出来后继续做砖瓦。当时家里7口人吃饭,“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72年摘帽。现在政府补贴626元/月,用用够了。我已经立下遗嘱,死后捐给国家做研究,因为我46岁时得声带癌,治好了。有失必有所得。

    2024年5月6日
    回复
  • tomorrow3884

    因为我是他儿子。
    [reply=大道,2012-10-12 01:21 AM]你好,你应该好好写写他。[/reply]

    2012年10月12日
    回复
  • tomorrow3884

    真实,没人比我最了解他......

    2012年10月12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tomorrow3884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乡村日子(二) 尚田倪家山 天天写信——小镇日子(5) 下了一周雨(新浪微博6) 2014微10 我拍小城之2023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