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
 
  通过向好几个中间人打听,得悉黄埔老兵杨竞老先生平日住他儿子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家在老家杨村,一个在城里。杨老先生在这两个地方轮流着住。数次奔波于这两个地方并屡屡扑空后,终于约好了,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我去位于奉化老城区老先生的弟弟家跟他见面。
 
  跟他约好的时间是上午9点。碰巧那天有个新同事要来单位报到,我一大早在办公室等,过了9点,送新同事来报到的兄弟单位领导一行才到,我心里暗暗着急,坐着说了一会儿话,等他们告辞离开,已经快9点半了。他们一出门,我拎起包就出了单位,直奔老人家弟弟所在的城里老街而去。
 
  这时候,促成我与老人见面的一个前同事来电话了,问我今天去不去,老人等急发火了,说再不去的话,他不等了,要回杨村了。我说我马上就到,让他再稍等片刻。根据前一天拿到的地址,我在老街的一条弄堂里找了几个来回,招来了几条狗的狂吠,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见到了晒着太阳等我的老人和他弟弟一家子。

  刚才还在担心,等急了的老先生可能不会给我好脸色看,没想到一碰面,老人就眉开眼笑的,显得非常热情。我作了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并且拿出前段时间拍的老兵们的照片让老先生看。老先生看着那些照片,一一叫出那些老人的名字,报出了这些老人所在的分校地址、专业、期数,还挨个儿说了这些老人的特点。我大为惊叹,在我见到的这批黄埔老人中,他的记忆力是最好的!

  老人说我们这批人多是黄埔16-18期,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黄埔军校招收的学员最多,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都是中尉、少尉军衔,在部队担任连排长,打仗时牺牲的也最多。我们这些活着的,可以说是在枪口底下侥幸漏下来的。

  杨竞老先生出生于1923年。1944年从黄埔军校三分校18期(工科)毕业。他说他最早是从宁波考入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的实务生。这是参加军校的第一个阶段,训练为期三个月,他们在雪天穿着草鞋,训练异常艰苦。三个月结束时,先有一些人去了湖南工兵学校,他因为还不满20岁,没让去。不过,没多久,他去了黄埔三分校,念的还是工兵科。老人说,他们也是步行去的江西瑞金,每天至少行军80、100里,福建那一带好多地方都到过。老人开玩笑说,你看我们这批黄埔老兵年纪大了身体都不错,我看跟那个时候艰苦训练打下的底子有关系的。

  1944年快过年的时候,老人毕业分配到了驻扎在浙江丽水、温州一带的国军第88军。他们来丽水前,这一带国军与日军刚打过一仗。老人到丽水的时候,看到两口棺材放在瓯江边的马路上示众。一打听,原来前面那场战斗中,上面指示驻丽水的一个团要死守丽水,当时日军装备优良,飞机经常来扔炸弹轰炸,三个营长看形势不对,擅自率队撤了。团长被日军生擒,砍去手脚而死。战斗结束后,上面要检讨这场战斗,追查失败的原因。三个营长中的一个风闻此事,自知责任重大,偷偷逃走了,据说后来跑到共产党那边参加了游击队。另外两个营长被上级依军法处死,那两口棺材装的就是那两个营长,放在瓯江边是为了警示部队。老人说,那时候战斗刚结束,他看到瓯江边堆的尸骨如麻,有日军的,也有国军的,后来都草草掩埋了。老人感叹,战争真是非常的残酷。

  老先生在88军碰到了老乡江辅芳。江在黄埔三分校时比他高一届,早一年分配到88军,这时已经担任重机枪排排长。两人碰到时,江辅芳正在出操。以后,江辅芳又提升为重机枪连连长。老先生回忆道,江辅芳说他早到一年,应尽地主之谊,要请客招待老同学,可那时候条件艰苦,其实就多了一个炒鸡蛋。

  老先生在88军先是担任了三个月的少尉见习官,三个月后,由于表现出色,在分到88军中的90个同学中,他第一个被提升为排长,并兼任连副。老人说,这主要得益于他会画能算。工兵的任务是在战斗中为战斗部队提供保障。老人说,他们要修筑阵地、工事、架设桥梁、保持交通通畅,战斗前要有预案,战斗中要及时修复被损毁的工事,干的都是技术活。他所在营的营长是湖南人,部队中的大多数人是从湖南带过来的,技术力量不是太雄厚,黄埔军校工兵生的加入,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所以营长很看重他。杨老先生说,这位营长后来是杭州黄埔同学会的成员,也姓杨,前两年刚去世。

  日本鬼子投降后,他们过了一段比较舒心的日子。老人回忆道,当时国共两军在战场上见面,都兴高采烈地相互打招呼,说老乡好啊,我们打回老家来了!可没多久,国共谈判破裂。双方又要开打了。说实话的,经过八年艰苦抗战,刚刚赶跑日军鬼子,这又要打仗,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很低,大家都有厌战情绪。没多久,老人脱离部队,到了上海。

  在上海,老先生在民政局属下训练青年。老人说,当年规定,凡是18岁以上的青年都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军训。他在曹家渡一带的工厂区训练青年工人,由于年龄想仿,他跟青年工人们处得很好。

  在上海的时候,老人在上海新闻学校进修,这个学校是九三学社主办的。他每天去上课,必穿着军服,打着领带,衣着笔挺,这引起了他所在班班长的注意。班长经常跟他谈心,交代任务,让他试写新闻报道,两人关系不错。上海解放前夕,那个班长找他谈话,说将来我们都要为人民工作,他这才知道班长原来是地下共产党员。班长给了他三张表格,分别是“南下工作第九兵团”、“西南工作团”和“东北招聘团”,让他想好了填写后上交。差不多同一时间,他原来熟悉的国军同事也来找他,说我们一起走吧。老人问他们去哪里?他们说是去参加“舟山挺进团”。老人在读新闻学校的时候,看了不少报刊杂志,有批评国民党的,也有介绍共产党的。老人说那个时候自己确实拿不定主意,有观望思想,结果哪也没去成。没多久,上海解放了。

  解放后,上海公安局蓬莱分局的警察来找他,盘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台湾。老人说我已经退伍到地方工作,还去台湾做什么?到那里都是吃一碗饭啊。警察问他打算今后怎么办,老人考虑了一下,说要不我还是回乡下搞生产去吧。警察说,回乡搞生产好,解放了,我们都要做劳动人民。临前前,政府发给三斗米,教育他说,你不要小看三斗米,这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啊,回去以后要好好从事生产,接收人民的监督,改造自己的思想。就这样,老先生回到了家乡杨村。

  回家以后,以前的老同学看他在家里无事可做,问他愿不愿意去教书?这样,他去了当时的城关第一小学当了个教师。老先生说,说起这事,也有个故事。当时的文教局长非常了解他家里的情况,质问城关小学校长,怎么可以找他这样的人当教师?校长为难地说,那怎么办?人我已经叫来了,业务也不错的,要不叫他回去?局长说,既然人已经来了,就算了,不过我要找他谈话。局长跟他谈话时,问他对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怎么看?老人因为在上海上新闻学校时接触过一些进步刊物,他依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作了回答,估计局长听了之后感到满意,对他说,共产党要考察人的出身,但不唯成份论,关键看本人表现,人民政府需要团结青年工作,我们看你三个月的表现,再决定是否留用,你要改造思想,好好工作。

  三个月后,刚好是暑假。有一天,老人没事干,在学校的传达室看报纸,有个穿着拉链夹克,推着自行车的人进学校。老人上前打招呼。那人问老人是谁,老人作了回答。那人问老人在那里工作?老人说不知道,正等待分配。那人自我介绍说自己叫张学海,下个学期来这里当校长,你不用走了,继续在这里教书吧。就这样,老人在城关一小留了下来,成了一名正式教师。

  张学海非常重用老人,让他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组,当时城里的黑板报也是学校承担的,校长把出黑板报的任务也交给了他。这位校长后来在奉化师范学校校长的任上离休,去年刚刚去世。杨老先生说我在乡下不知道,否则无论如何要去送送他。

  1958年,在“整风反右运动”中,老先生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改造。这一去就是20年,直到1978年平反,重新分配工作。对这一经历,老人不愿多说。我想这大概是老先生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经历了。

  老人说,1978年落实政策后,他被分配到尚桥中学教书。一年后,调到溪口中学工作。

  我问,您在溪口中学工作过?我也是那一年进溪口中学读书的,当时我15岁,怎么对您没印象呢。老人说,我去了之后,学校没让我上讲台,让我负责基建后勤工作。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正在大兴土木搞建设。我一听,乐了,说,那时候是不是正建一幢三层楼?老人说是的,我要管理两个工程队,好几个小工地。教育楼上梁、盖瓦片,我都是带头爬上梯子,带着教职工、同学们一起干。我说是啊,建那幢教育楼所需的砂石,都是每个星期六下午,由我们学生从剡溪中挖了挑过来的。

  老人跟我一起回忆在溪口中学时期的一些趣事,谈起当年的一些同事,他非常兴奋。能够碰到我这个学生,他感到非常意外。他说,好啊好啊,我们还是同学呢。我说这怎么敢当?您那时候负责基建、后勤,平日没跟我们在一起,所以我们不认识您。但无论从辈份上、还是年纪上说,我都应该是您的学生啊。说完我们哈哈大笑。

  我们聊天的时候,旁边坐着他的弟弟,一直一言不发。我问老先生,您的弟弟是干什么的?老先生说,他现在是粮食局的离休干部,50年代初,部队打舟山,急需大量军粮。他弟弟跟着当时的县长,在西坞、江口一带,短时间内征集军粮,任务完成得很好,立过大功的。他弟弟说,刚才你们在谈话,我一句也听不清楚。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了。我说,等我忙完这阵子,我要找你们离休干部了。老先生的弟弟说,欢迎啊,欢迎你常来这里作客。

  老先生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反复说自己没做过什么贡献。抗战那会儿,我们都是积极分子,后来不管你当年情况怎么样,都成了反动分子,对这一点,相当长时间里我们都很苦闷。老人现在跟许多黄埔同学有联系,对一些境况不是太好的同学常说,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都要开心,就是穷,也要穷得开心。
 
《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
 杨竞老先生(右)特意来看他弟弟,并且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这让我有了机会跟他见面。  
 
《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
  哥俩站起来合影,才发现高度相差不少。  
 
《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
  这是杨老先生的大儿子在乡下杨村的家,他一般喜欢住在乡下,说乡下空气好。我去的那天,他刚好来城里了。
    
《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
  这张照片我要送给杨竞老先生。 

点赞
  1. 紫魂说道:

    “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都要开心,就是穷,也要穷得开心。”老人的话记下了。

    [reply=大道,2009-12-30 11:12 PM]有好处:)[/reply]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