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黄埔老兵杨竞――寿星谱(17)

2009年12月29日 2366点热度 2人点赞 1条评论

2009-12-29_215429-0.jpg
 
  通过向好几个中间人打听,得悉黄埔老兵杨竞老先生平日住他儿子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家在老家杨村,一个在城里。杨老先生在这两个地方轮流着住。数次奔波于这两个地方并屡屡扑空后,终于约好了,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我去位于奉化老城区老先生的弟弟家跟他见面。
 
  跟他约好的时间是上午9点。碰巧那天有个新同事要来单位报到,我一大早在办公室等,过了9点,送新同事来报到的兄弟单位领导一行才到,我心里暗暗着急,坐着说了一会儿话,等他们告辞离开,已经快9点半了。他们一出门,我拎起包就出了单位,直奔老人家弟弟所在的城里老街而去。
 
  这时候,促成我与老人见面的一个前同事来电话了,问我今天去不去,老人等急发火了,说再不去的话,他不等了,要回杨村了。我说我马上就到,让他再稍等片刻。根据前一天拿到的地址,我在老街的一条弄堂里找了几个来回,招来了几条狗的狂吠,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见到了晒着太阳等我的老人和他弟弟一家子。

  刚才还在担心,等急了的老先生可能不会给我好脸色看,没想到一碰面,老人就眉开眼笑的,显得非常热情。我作了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并且拿出前段时间拍的老兵们的照片让老先生看。老先生看着那些照片,一一叫出那些老人的名字,报出了这些老人所在的分校地址、专业、期数,还挨个儿说了这些老人的特点。我大为惊叹,在我见到的这批黄埔老人中,他的记忆力是最好的!

  老人说我们这批人多是黄埔16-18期,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黄埔军校招收的学员最多,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都是中尉、少尉军衔,在部队担任连排长,打仗时牺牲的也最多。我们这些活着的,可以说是在枪口底下侥幸漏下来的。

  杨竞老先生出生于1923年。1944年从黄埔军校三分校18期(工科)毕业。他说他最早是从宁波考入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的实务生。这是参加军校的第一个阶段,训练为期三个月,他们在雪天穿着草鞋,训练异常艰苦。三个月结束时,先有一些人去了湖南工兵学校,他因为还不满20岁,没让去。不过,没多久,他去了黄埔三分校,念的还是工兵科。老人说,他们也是步行去的江西瑞金,每天至少行军80、100里,福建那一带好多地方都到过。老人开玩笑说,你看我们这批黄埔老兵年纪大了身体都不错,我看跟那个时候艰苦训练打下的底子有关系的。

  1944年快过年的时候,老人毕业分配到了驻扎在浙江丽水、温州一带的国军第88军。他们来丽水前,这一带国军与日军刚打过一仗。老人到丽水的时候,看到两口棺材放在瓯江边的马路上示众。一打听,原来前面那场战斗中,上面指示驻丽水的一个团要死守丽水,当时日军装备优良,飞机经常来扔炸弹轰炸,三个营长看形势不对,擅自率队撤了。团长被日军生擒,砍去手脚而死。战斗结束后,上面要检讨这场战斗,追查失败的原因。三个营长中的一个风闻此事,自知责任重大,偷偷逃走了,据说后来跑到共产党那边参加了游击队。另外两个营长被上级依军法处死,那两口棺材装的就是那两个营长,放在瓯江边是为了警示部队。老人说,那时候战斗刚结束,他看到瓯江边堆的尸骨如麻,有日军的,也有国军的,后来都草草掩埋了。老人感叹,战争真是非常的残酷。

  老先生在88军碰到了老乡江辅芳。江在黄埔三分校时比他高一届,早一年分配到88军,这时已经担任重机枪排排长。两人碰到时,江辅芳正在出操。以后,江辅芳又提升为重机枪连连长。老先生回忆道,江辅芳说他早到一年,应尽地主之谊,要请客招待老同学,可那时候条件艰苦,其实就多了一个炒鸡蛋。

  老先生在88军先是担任了三个月的少尉见习官,三个月后,由于表现出色,在分到88军中的90个同学中,他第一个被提升为排长,并兼任连副。老人说,这主要得益于他会画能算。工兵的任务是在战斗中为战斗部队提供保障。老人说,他们要修筑阵地、工事、架设桥梁、保持交通通畅,战斗前要有预案,战斗中要及时修复被损毁的工事,干的都是技术活。他所在营的营长是湖南人,部队中的大多数人是从湖南带过来的,技术力量不是太雄厚,黄埔军校工兵生的加入,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所以营长很看重他。杨老先生说,这位营长后来是杭州黄埔同学会的成员,也姓杨,前两年刚去世。

  日本鬼子投降后,他们过了一段比较舒心的日子。老人回忆道,当时国共两军在战场上见面,都兴高采烈地相互打招呼,说老乡好啊,我们打回老家来了!可没多久,国共谈判破裂。双方又要开打了。说实话的,经过八年艰苦抗战,刚刚赶跑日军鬼子,这又要打仗,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很低,大家都有厌战情绪。没多久,老人脱离部队,到了上海。

  在上海,老先生在民政局属下训练青年。老人说,当年规定,凡是18岁以上的青年都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军训。他在曹家渡一带的工厂区训练青年工人,由于年龄想仿,他跟青年工人们处得很好。

  在上海的时候,老人在上海新闻学校进修,这个学校是九三学社主办的。他每天去上课,必穿着军服,打着领带,衣着笔挺,这引起了他所在班班长的注意。班长经常跟他谈心,交代任务,让他试写新闻报道,两人关系不错。上海解放前夕,那个班长找他谈话,说将来我们都要为人民工作,他这才知道班长原来是地下共产党员。班长给了他三张表格,分别是“南下工作第九兵团”、“西南工作团”和“东北招聘团”,让他想好了填写后上交。差不多同一时间,他原来熟悉的国军同事也来找他,说我们一起走吧。老人问他们去哪里?他们说是去参加“舟山挺进团”。老人在读新闻学校的时候,看了不少报刊杂志,有批评国民党的,也有介绍共产党的。老人说那个时候自己确实拿不定主意,有观望思想,结果哪也没去成。没多久,上海解放了。

  解放后,上海公安局蓬莱分局的警察来找他,盘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台湾。老人说我已经退伍到地方工作,还去台湾做什么?到那里都是吃一碗饭啊。警察问他打算今后怎么办,老人考虑了一下,说要不我还是回乡下搞生产去吧。警察说,回乡搞生产好,解放了,我们都要做劳动人民。临前前,政府发给三斗米,教育他说,你不要小看三斗米,这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啊,回去以后要好好从事生产,接收人民的监督,改造自己的思想。就这样,老先生回到了家乡杨村。

  回家以后,以前的老同学看他在家里无事可做,问他愿不愿意去教书?这样,他去了当时的城关第一小学当了个教师。老先生说,说起这事,也有个故事。当时的文教局长非常了解他家里的情况,质问城关小学校长,怎么可以找他这样的人当教师?校长为难地说,那怎么办?人我已经叫来了,业务也不错的,要不叫他回去?局长说,既然人已经来了,就算了,不过我要找他谈话。局长跟他谈话时,问他对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怎么看?老人因为在上海上新闻学校时接触过一些进步刊物,他依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作了回答,估计局长听了之后感到满意,对他说,共产党要考察人的出身,但不唯成份论,关键看本人表现,人民政府需要团结青年工作,我们看你三个月的表现,再决定是否留用,你要改造思想,好好工作。

  三个月后,刚好是暑假。有一天,老人没事干,在学校的传达室看报纸,有个穿着拉链夹克,推着自行车的人进学校。老人上前打招呼。那人问老人是谁,老人作了回答。那人问老人在那里工作?老人说不知道,正等待分配。那人自我介绍说自己叫张学海,下个学期来这里当校长,你不用走了,继续在这里教书吧。就这样,老人在城关一小留了下来,成了一名正式教师。

  张学海非常重用老人,让他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组,当时城里的黑板报也是学校承担的,校长把出黑板报的任务也交给了他。这位校长后来在奉化师范学校校长的任上离休,去年刚刚去世。杨老先生说我在乡下不知道,否则无论如何要去送送他。

  1958年,在“整风反右运动”中,老先生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改造。这一去就是20年,直到1978年平反,重新分配工作。对这一经历,老人不愿多说。我想这大概是老先生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经历了。

  老人说,1978年落实政策后,他被分配到尚桥中学教书。一年后,调到溪口中学工作。

  我问,您在溪口中学工作过?我也是那一年进溪口中学读书的,当时我15岁,怎么对您没印象呢。老人说,我去了之后,学校没让我上讲台,让我负责基建后勤工作。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正在大兴土木搞建设。我一听,乐了,说,那时候是不是正建一幢三层楼?老人说是的,我要管理两个工程队,好几个小工地。教育楼上梁、盖瓦片,我都是带头爬上梯子,带着教职工、同学们一起干。我说是啊,建那幢教育楼所需的砂石,都是每个星期六下午,由我们学生从剡溪中挖了挑过来的。

  老人跟我一起回忆在溪口中学时期的一些趣事,谈起当年的一些同事,他非常兴奋。能够碰到我这个学生,他感到非常意外。他说,好啊好啊,我们还是同学呢。我说这怎么敢当?您那时候负责基建、后勤,平日没跟我们在一起,所以我们不认识您。但无论从辈份上、还是年纪上说,我都应该是您的学生啊。说完我们哈哈大笑。

  我们聊天的时候,旁边坐着他的弟弟,一直一言不发。我问老先生,您的弟弟是干什么的?老先生说,他现在是粮食局的离休干部,50年代初,部队打舟山,急需大量军粮。他弟弟跟着当时的县长,在西坞、江口一带,短时间内征集军粮,任务完成得很好,立过大功的。他弟弟说,刚才你们在谈话,我一句也听不清楚。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了。我说,等我忙完这阵子,我要找你们离休干部了。老先生的弟弟说,欢迎啊,欢迎你常来这里作客。

  老先生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反复说自己没做过什么贡献。抗战那会儿,我们都是积极分子,后来不管你当年情况怎么样,都成了反动分子,对这一点,相当长时间里我们都很苦闷。老人现在跟许多黄埔同学有联系,对一些境况不是太好的同学常说,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都要开心,就是穷,也要穷得开心。
 
2009-12-29_215429-1.jpg
 杨竞老先生(右)特意来看他弟弟,并且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这让我有了机会跟他见面。  
 
2009-12-29_215429-2.jpg
  哥俩站起来合影,才发现高度相差不少。  
 
2009-12-29_215429-3.jpg
  这是杨老先生的大儿子在乡下杨村的家,他一般喜欢住在乡下,说乡下空气好。我去的那天,他刚好来城里了。
    
2009-12-29_215429-4.jpg
  这张照片我要送给杨竞老先生。 

标签: 寿星
最后更新:2009年12月29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紫魂

    “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都要开心,就是穷,也要穷得开心。”老人的话记下了。

    [reply=大道,2009-12-30 11:12 PM]有好处:)[/reply]

    2009年12月30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九月多事,多事九月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九月多事,多事九月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过去的这个秋天 门缝中的溪口摩诃殿 牛角山风电场 又有节日了 为老李的《往事回眸》写序 夏日乡村即景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