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重温童年足迹

2006年1月31日 1815点热度 2人点赞 0条评论

  农历年内,抽空回老家,看看时间还有富裕,于是想到童年时候经常去的地方转转,重温一下童年的梦。

  第一个地方,位于村中心的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每天上学放学必经的地方。如今的感觉是,这树怎么这么小啊。记得小时候感觉这树不但高大,而且遮天蔽日,夏天,大树下非常凉爽。每到秋天,这树就长满了银杏果,熟透了的时候就会噼里啪啦往下掉,小时候听大人说,银杏是有毒的,不能多吃。我们还发现,那硬的银杏果外面包着的一层浆果,尽管金黄色的长得非常鲜艳,闻起来其实是很臭的。
2006-01-31_230626-0.jpg
 
  第二个地方,爬上村后的一座小山,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一棵写满了沧桑的老树,小时候不知道它叫什么,不曾想近年来还由政府来保护了它。走近一看,上面写着这树原来是叫黄连木,树龄有数百年了。
2006-01-31_230626-1.jpg

  这棵树长的地方有一片平台,从平台上可以看到整个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年这棵树下的平台是村里一个天然的大讲台。每当有政治运动,必有村里的高年级小学生,每天早上在这棵树下拿着一个白铁皮做的喇叭筒,喊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喊话的声音随着喇叭变动的方向和早晨懒散的风飘过来荡过去,忽忽悠悠就把人从睡梦中叫醒了。
 
  第三个地方,爬上这个小山。在山顶上,有几块巴掌大的旱地,这是我家的自留地。六七十年代讲究割资本主义尾巴,生产队里只生产稻米大豆等粮食,蔬菜完全靠自己生产了,好在每户人家都留了点自留地,青菜白菜全指望着它了。老父亲对着这块地摇头道,当年“业余”时间全泡在这里了。
2006-01-31_230626-2.jpg

  自留地的上面是山顶,山顶上面有一块面积不小的水田,可以种水稻的。那时学校规定,中小学生暑期必须在生产队参加一定时间的农业劳动。大概在上三年级的时候,“双抢”第一天,我在上面这块水田割稻的时候,脚后跟被镰刀划了了个口子,下不了水田了,眼看一个暑假的生产劳动任务完不成了,最后在假期快结束时,跟着一个刚刚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小伙伴,在山上放了半个月的牛。
  有一年,来台风,天下大雨,上面的来水太大了,自留地上面的这石磡被冲倒了,这年的秋天这块地就没办法种了,当时我已经上高中了,那石墈不知道后来什么时候又砌好了。
2006-01-31_230626-3.jpg
 
  第四个地方。翻过山,见到山形依旧,但上面长的东西跟小时候不一样了。那时候,山坡上种的是最宝贵的粮食,这样一到冬天,割了蔬菜,这地就要荒上一段时间。这时候,我们每天放学以后的任务,就是在这片荒田里找一点绿色的东西,这家里饲养的猪呀兔呀找一点吃的。说实在的,那时候的畜牲也实在可怜,那有今天的精饲料可吃啊。一到冬天,田野山坡上青绿的东西早被我们挖得少得可怜了,于是猪只好吃腌在大缸里的腐烂得黑乎乎的所谓的“青饲料”,兔子只能吃用水泡过的干的番茹藤。我们小孩子运气好点,割到点新鲜的,它们就能开洋荤了。
  而今流通业发达,蔬菜也不用农民自己种太多,这些旱地上全种了雷竹花木了。
2006-01-31_230626-4.jpg
 
  第五个地方,这地方怎么变得这么普通了呢,小时候每到春天,这里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向往地方啊。
2006-01-31_230626-5.jpg
  
  山坡上少有这样平整的旱地,这地方以前我们叫“车路”。据说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老家曾经想建一条公路,山坡上已经开凿出一个道路的雏形了,后来大概是力所不能及的原因,这路没建成,村里就在这块路基上建了一个桑园,整整齐齐的种了一长溜桑树,这地方名字还叫“车路”。每到春天,这片桑树长得非常茂盛,蚕宝宝就直接养在桑树下面的地上,场面非常壮观。当然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蚕宝宝,而是长在桑树上的黑艳艳的桑椹。说也奇怪,全村其他地方也有好多桑园,但是要说桑椹的样子和味道,就数这里的最好。所以说,那时候只要一说到“车路”,必然会联想到酸酸甜甜的黑黑亮亮的桑椹,对我们来说,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
  要摘桑棋,肯定得在树上爬上爬下,当然免不了会掉下点东西损伤了躺在树下享受口福的蚕宝宝,这就让大人们伤透了脑筋,于是他们就禁止我们去摘桑椹。可是那美味对我们来说实在难以抵御,我们不得不趁大人不在的时候去偷偷摘点,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分工合作,让一个小伙伴望风,其他人采摘。有一天,那望风的也抵挡不住美味了,眼睛管不住的看树上,就这功夫,村里的民兵连长突然窜上来,不由分说地抓住了我们,喝令我们站在一个角落里,他又跑去抓其他的伙伴,我们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他去抓别人,我们就飞快地绕过看桑园的小屋,纷纷逃之夭夭。跑出老远,心里还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担心他向学校老师或者家长那里告我们。不过印象中,那次他没有告我们。
 
  第六个地方。转到山下,在一个路口,有一条小径,小径入口处有一片岩石,印象中这片岩石光溜溜的,没想到这天看见有这么湿。以前没通汽车的时候,这条小径是老家通往岩坑、斑竹乃至新昌、嵊县的必经之路。老父亲说,他的外婆家在岩坑,他小时候不知道从这地方走过几百趟。
2006-01-31_230626-6.jpg

  由于这片岩石的特殊位置,小时候常可见到有人坐在这里歇脚,有的时候就见人仰天八只脚在这上面躺着休息,当然这事我也干过,舒坦自然是不用说。不过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班主任给我们讲故事,说是从前,有个人走路累了,就躺在一块岩石上睡觉,嘴巴张得老大老大,有一条蛇游过,看见他的嘴巴张着,象一个黑乎乎的洞,就钻进去了,待那躺着睡觉的惊醒的时候,蛇已经钻进去了一大半,只得拉着蛇的后半截,赶紧找人求救。故事的结局已经忘记了,但那故事的情节一直记着。老师借这故事教导我们说,人睡觉的时候不可以张着嘴巴。从那以后我真的不敢张嘴睡觉了。还有呢,我老是觉得这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岩石上,从此以后,我还真的没敢在这片石头上再躺下过。
 
  第七个地方。
  站在那片岩石上前眺,可以看到一座山,山前有一块平坦的地。这里如今已经是亭下湖的尾巴了,去冬雨水多,水位涨得够高,山下原来一条溪流已经完全被填满了。这座山叫做旗山,不说不知道,细一看,还真有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2006-01-31_230626-7.jpg

  旗山的如今被公路拦腰分成上下两截。公路边有一新建的亭阁,那是恢复了的文昌阁,供奉的是孔子,从前小孩子上学前一定要去拜求一番的。据说也是以前老家的的文人墨客相聚的“谈人生谈理想”的地方。
  山下被水填满了的那个地方以前有条堰,堰上有个钉步。这地方叫水口堰,堰上面几丈远的地方有个很深的潭,小时候经常去游泳,但是大人吓唬我们说,那地方50年代曾经在大中午的淹死过人,传说是有“下沙鬼”的,中午时分经常要“演”出来拖人下水,所以中午时分,这个地方是很少有小孩子去游泳的。
  过了溪,以前有个木结构的凉亭,专门供过路人纳凉的,凉亭很长,文革后期改建成了农机厂。凉亭就造到山的另一边了。
 
  第八个地方。
  午饭时间近了,没时间再往下走,往回沿着过去的通往余姚四明山区的通衢大道往上走,转过与旗山相对的鼓山。迎面看见一所房子,这就是过去的显灵庙,现在改建成了显灵文化宫了。
2006-01-31_230626-8.jpg

  文化宫旁边长着两棵树的地方,60年代末的时候建过一个实心牌楼,上面画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照片,记忆中好象是去安源的那张,另一个是副统帅手书的四个“伟大”。大概是副统帅自我爆炸后没多久,牌楼就拆了。
  文化宫原来是建着农机厂的。亭下水库建造时作为水淹区,拆了。小时候老家不通公路,这里是四个轮子的家伙经常光顾的地方,只要车一停,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见了,于是就会有一大帮小孩子大呼小叫地冲下来,围着这铁家伙琢磨个不停,直到人家开走为止,而且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会一直议论上次看见的是什么东西。从现在的回忆看,光顾那地方的多数是手扶拖拉机,偶尔会来一辆中型的方向盘式拖拉机,印象中汽车是很少来的。
  远处的高山是董村十景之一的笔架岩,翻过笔架岩就是三十六湾村了。

  庙门口前面的有一块平整的水田,田边的石墈下面,有一个冷水孔。据说以前那里住着一条很大的蛇,小时听爷爷说,蛇从那个洞里经过稻田游到对面溪中去,水稻会哗哗地往两边让开去,可见了这蛇大得惊人,50年代初,水口堰上面有一片荒滩,荒滩上有几个草厝的棺材,经常可以见到这蛇在棺材上缠上缠下的。不过自我懂事起,这蛇就没见过,小时候也听大人常嘀咕:这大蛇去哪里了呢?
2006-01-31_230626-9.jpg
 
  第九个地方,到了村口了,这叉路口叫做上马墩,右边原来有堵矮石墙,据说以前骑马的从这里可以上马继续前行,村子的另一个头有个下马墩,遗址已经找不到了,也不知道这规矩是什么年界什么人定下的。
2006-01-31_230626-10.jpg

  这看起来非常平常的地方,在1949年的某一天,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一幕。那年,时近解放,解放军有支部队在亭下小晦岭打了一仗,有个战士掉了队。他沿着这条路往四明山走。在水口堰外有人告诉他,叫他沿着溪滩走,可是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听人劝,就沿着这条大路大摇大摆地上来了,当时正是中午时分,岩坑自卫队的王世根正在村里吃中饭,外面派了两个人站岗。俩站岗的看见一个穿黄军装的人上来了,就趴在矮石墙后开枪,那个战士看见有人打他,就跳到路边的地里,扔了个手榴弹。可惜手榴弹没炸开,结果他就被打死在下面这块地里了。
2006-01-31_230626-11.jpg

  我父亲当时只有十来岁,那天正在村里玩,先是听到枪响起来,后来就听说有人被打死了,于是跑去看,他说那自卫队的人也围着看,后来有人说要去砍那人的脑袋,结果因为刀太钝,砍了好久也没砍下来。后来听说这个战士不知是文艺兵还是卫生兵,扔手榴弹的时候根本就没拧开盖子!
  听我父母说,当时站岗的两人争着抢功劳,都说是自己开的那枪才是致命的。解放后,那两个人又都说自己不是那开致命一枪的,结果后来两人全部被枪毙了。王世根,这个曾经在抗日期间做过乡长,和共产党有过合作的草莽英雄,因为在解放前的关键时刻站错了队,也被枪毙了。

  老家,地方很小,但是发生过的那些事情,却令人回味不尽。

  完

标签: 家乡
最后更新:2006年1月3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新浪微博第9周 梅雨不停(微日记201124) 2014微39 数码摄影日志第二季(7):2005年7月 起程――09广西行(1) 一二九的回忆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