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水涨船高

2007年2月13日 2672点热度 0人点赞 5条评论

[align=center]2007-02-13_224920-0.jpg[/align]
 
  上午,跟市里领导一起,慰问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山村,走访了两个困难家庭,感触颇多。

  好多年没去乡下慰问了。因为老家还有好多亲戚,这两年休息日也常在乡下跑,不时与不同村里的人聊天,所以,农村的情况还是知道一点。这两年,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变得总体上富裕了,但是两极分化也很严重。钱有得挣的,滚雪球一样,资产的累积也成几何倍数增加。挣不到的,十多年来工资水平的增长,远远低于社会总体水平的上升。所以城里人的情绪分化,要变乡下的更加严重。

  乡下,因为农民自己有块地,弄点吃的喝的相对来说可以少化点钱,不象城里人,睁开眼就要化钱,闭上眼钱也在哗哗流去。乡下的农民,只要不碰到天灾人祸,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平和的。老家一个熟悉的朋友跟我算过帐,他说只要每年有三五千元的现金收入,再种点养的吃的,过日子的问题不会太大。再说,现在农民打工的工资水平也涨了,有点技术的活,做一天工钱80元,叫一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小帮工,一天也有50元左右的收入,所以,只要有活干,一个农民一年挣上万把元钱不是太大问题。现在农民在城里打工的多,留在乡村的壮劳力不多,有时候叫几个小工,还得吃人家面孔,人家不高兴还不一定能上你家来帮工。

  这个总体水平与我们城里的工资增长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所以我想,农民过日子,可能也就象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样,不会跟城里人那样涨得过快。不过,这次慰问,听村里负责人一介绍,我觉得大开了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的消费水平、建设水平早已不再是我想象中那样了。

  我们去的这个村,地处山沟里,2002年的时候,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总共250多户人家,800来号在册人口(真正住在村里的,估计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去年一年为一个自然村建了水泥路,改造了自来水,修理了路灯,建造了溪边的砌磡,七七八八算起来,一年里投资了28万元。而他们说,村里的经济收入,不会超过一万元。这是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村里的造血功能几乎等于零。这么多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于上面的补助。

  我印象中,一个村如果有三五万元的收入,基本上可以比较宽松过日子。如果收入有10来万以上,那是不折不扣的富裕村了。在本地,除了城市边缘一些土地征用后的村比较富裕之外,那些地处在山沟或者平原中心、与城镇化没有能够挂上一点钩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八成以上的村属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薄弱村。好多年前,我们去慰问,如果市里出面拿出五千一万,各个慰问单位再凑一点,一次能够得到二三万元的补助,村里干部们一定是眉开眼笑了。

  今天,在我们慰问时,领导拿了一万元,同去的四位局长,商量了一下,各自拿出2万元,这样,村里总共得到了9万元的收入,这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难怪他们千恩万谢,敬烟不迭。有好多年了,本地每个村基本上都有上面的单位与之挂钩帮扶,十多年前,每个单位每年拿出一二万元给予补助,村里已经相当满意,不过从今天的情况看起来,这个数恐怕是比较难打发了。

  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中,财政新增长部分的相当比例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到各个地方去走一下,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改造村办公楼,建公园,集中公厕,安装健身路径,建造老年活动室。过去青墙灰瓦卵石路的弄堂渐渐消失,代之以一色的水泥马路钢筋围栏。农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村庄的布局、风格越来越同化。

  当前有一句很时尚的话,要让农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看起来,这两年确实这股风吹到了农民和农村头上。不过,中国人做事喜欢一窝风,村里为了得到上面的资金补助,有时候会不切实际编造一些大而无用的项目,从上面拿点钱,干部可以花得痛快一点,分摊到农民头上,真正能够享受到多少实惠,还是一个未知数。难怪今天坐在车里的一些“久经考验”的领导们说,这种慰问也只是讲政治,农村是否因为上面注入了一些钱,就会因此富起来,还是一个问号。下乡途中,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荒废了的校舍,十年多年花了巨资修建的,现在因为在山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教育质量不能保证,学校都撤了,这些资金都白投了。新一轮的农村建设,如果再走这样的老路,那可真是悲哀。

  数数手头上钱的度量衡上了一个层级,看看马路上跑的车一天比一天高档,望望城里的商铺一天比一天亮堂,农村的基础条件是应该有所改善了。但是中国要解决农民问题,最后的出路是减少农民,这个原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在一些必需的地方,结合城镇化,建设一些设施比较完备的农民生活区域是正确的,但是在高山僻壤,也硬要跟条条框框对起来建设,这样的水涨船高,就值得商榷了。

标签: 时政
最后更新:2007年2月13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shuoyuan

    但是都被官员贪了,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

    2007年2月16日
    回复
  • 大道

    朔塬的家乡可真是富裕啊 :)
    冰山来客:国家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就是送钱啊,呵呵

    2007年2月14日
    回复
  • 冰山来客

    我看送钱不是长远之计,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增加对农村的各中投入。

    2007年2月14日
    回复
  • 朔塬

    但是我感觉我们这农村的收入远多余10万元,但建设的一点都不好.
    大量的农民都往城市搬迁.贫富分化严重

    2007年2月14日
    回复
  • lvm

    慰问团好.

    2007年2月14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lvm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高温,奉化拔了个头筹 中塔禅寺 也是灞桥 平安夜庆平安 斑竹敏坑村 老人肖像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