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消失的烽火台

2006年12月11日 2549点热度 0人点赞 3条评论

[img=right]attachments/month_0612/d200612110856.jpg[/img]  年初,松岙镇领导要我们代为做一本松岙画册,半年了,有十来次往返松岙,走遍了松岙的山山水水街街弄弄,翻阅了松岙的一些资料。

  松岙位于象山港的口子上,是奉化最东面的一个镇。因镇中有一条松溪而得名。再向东,就是浩瀚的大海,是从海上进入奉化的门户。史载,自元代开始,松岙开始设置军事设施。明初迁驻松岙前塔山,嘉靖三十三年(1544)倭寇骚扰沿海,遂将塔山巡检司移至湖头渡,沿海山上隔数里一座的烽火台,有松岙的老人们指着松岙村面的山峦说,那上面还有烽火台的遗址。

  有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当然是画册的必入资料。同行的摄友夏夏脚功好,多次登临松岙前塔山寻找烽火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烽火台上长满了杂草,他多次登山,均因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无功而返。有一次,他甚至出钱请当地农民割了柴草,想拍出一个全貌,最后还是不甚理想。

  我这人最怕爬山,几次同去,他们去爬山了,我就在山下观望,心想多上去几个人也就那么回事,有照片他们肯定会拍回来的。这样,一拖就是半年了,那照片还没着落。

  到了画册定稿阶段,考虑烽火台的照片难寻,曾想删去了这部分内容。可是,商量来商量去,用来替代的其他内容怎么也没有烽火台有份量。于是想自己亲自去看看,它到底荒芜成什么样子,能不能换个角度看看。

  星期六下午,约了同学无常一起去爬这座山。从奉化驱车云松岙得一个多小时。从周五晚上开始,冷空气再度入侵,天气又阴又冷。在镇上停好车,冒着刺骨寒风,找到上山的路,行至山脚下,无常指着山上一下土包说,喏,那就是烽火台。

  从山下看,这是前塔山顶旁边的一个次高地。山坡上种满了桔子,冬天的桔林里,还不时可以看到没有采摘完的桔子挂满技头。山下通往山顶有一条水泥路,很好走。我疑心,为什么不把烽火台设在山顶最高峰上呢?

  久不爬山,路太好了,紧走几步就有点累。要我们这帮人,不用说打仗,就是逃命,也逃不过人家,要是有战争,就等着挨刀枪吧。不过现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这个担心。现在的人们不需要有强身,只需要有健体就可以。装作四处看风景、找镜头,走走停停,总算到了一个主峰下面的岔路口。从这路口往西,上一个陡坡,是通往最高峰的,最高峰上有一个塔亭,是镇上居民休闲锻炼的去处。往东,从一片桔林顶上看过去,有一个貌不惊人的山顶,上面长满杂草柴木。那就是刚才无常说的烽火台,我却是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它像个烽火台。

  穿过桔林,钻过丛生的杂乱的灌木,没几分钟到了烽火台跟前。秋冬季节,万绿枯竭,总算可以在横七竖八的草丛树枝间看过几块乱石,可以想象,春夏季节这里植被丰厚,远近都是难辨真面目的。从基座看,当初的烽火台是不是单用土夯成,还是四周用了块石砌成,现在已经难以揣测。找到一个口子,拉着几根芧草,我们终于登上了烽火台的顶。

  登临台顶,发现上面是一块平台。上面长满了比人还高的的茅草。台顶不大,不过丈余见方。极目无眺,终于看出了这个烽火台的妙处:往东南方向看,大埠岭就在脚下,前面刚好是一个入海口,来往船只,尽在眼皮底下。回首西北方向,松岙镇区范围也尽在视野之中。往西看,如果烽火台设在那最高峰的位置,显然就有些偏了。原来古代的军事家们,选择瞭望台的位置,竟然也是十分的精准。

[align=center]2006-12-11_000931-0.jpg[/align]

  我笑对无常说,这个地方挑得真是好,可惜就现在的眼光看,如果敌人进了这个海口,那事情已经非常危急了。也许,那个时候,倭寇也没有坚船利炮。能够守着这隘口,至少奉化一带可以保住平安了。

  史载,清代中叶后,海疆平静。大概从那个时候起,烽火台不再被使用。因此,我们见到的烽火台,已经在这荒草野林沉睡了百年,它的倒塌湮灭,也在情理之中。

[align=center]2006-12-11_000931-1.jpg[/align]

  站在烽火台上,我想,就是这么一个远远看着仿佛只是一个土包的烽火台,见证着奉化先民们拒侮抗暴的史实。也许,这烽火台下的人们,大多已经不知道这一个阶段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但是,我们有必要,通过我们的搜集整理,把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过去曾经记录在案的相关资料,串在一起,展现给世人,让每一个站在烽火台前的人们激昂、深思……

  主意打定,这个内容还是要放入画册中,如今它在世上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让他在画册中以现在的面目出现。文物不可复制,历史不可重演,但是人们的顽强的精神,是应该代代相传的。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12月1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lvm

    辛苦了.也许这个烽火台是为了防海盗而设.[confused]

    2006年12月11日
    回复
  • 菲菲

    你让我们重温了历史,开阔了眼界。

    2006年12月11日
    回复
  • 余韵

    这个镇也够大了,看上去象原来的奉化大桥了。拍的不错,文章也写的好。

    2006年12月1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lvm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路边不一定全是风景 告别小镇生活——小镇日子(28) 做了半天评委 溪南风光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写在毛泽东诞辰113周年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