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音乐与我

2006年11月26日 5540点热度 0人点赞 15条评论

[img=right]attachments/month_0611/x200611261820.jpg[/img]  这个博客上加了背景音乐,好多网友叫好。其中一首是《感恩的心》,是女声独唱歌曲,想不起第一次在哪听到了,很磁性的声音,加上挺有意境的歌词,听到就喜欢上了。博客加音乐的时候,第一首就是它。后来撤掉过一段时间,替换了其他音乐,但听来听去就是没这个曲子有味道,因此,过了不久,又重新加上了它。好多朋友反响最好的也是这首歌。这次论坛三周年庆典,有一个手语节目,使用的也是这首《感恩的心》,说明喜欢这支歌的人还挺多。

  博客上的音乐加了好几首,每天晚上上网,就让他开着,随机播放。我选的背景音乐都是一些比较修静淡雅的风格,晚上,听着音乐在书房里静静流淌,一种平静的情绪便慢慢地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觉得非常受用。到了这个年纪,曾经的激情与浮躁不再,对世间万物似乎已经看透,存在的东西,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愤懑只会伤及自己,对于世事并无一点更改,不如这样让音乐伴着时光让自己慢慢老去。

  说起来,自己跟音乐并无多缘分。记得小学时,仅有的一次学被老师“关昼学”(就是中午的时候不准准时放学回家),就是因为老是搞不清5和7的唱法,一直等补了课,能唱对了才回家。这对于在小学阶段品学兼优的我,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

  初中时,每天下午回家,必定要拿全村唯一的《浙江日报》看。那时候的《浙江日报》就是对开一张大报,除了政治新闻,没啥耐看的内容。有一天的报纸上,刊登了一个配图群众来信,信上说,在某演唱会上,有好多观众嗑瓜子,声音嘈杂,影响别人欣赏歌曲。配的漫画上,画的是一个女的歌唱演员在立式话筒后面唱歌。我想,谁这么傻啊。上剧院就只为了听唱?光唱歌有什么好听的?不如来几场打斗戏有意思得多。小时候,村里人非常看不起唱歌的,说他们不用劳动这样唱唱也能拿工资过日子,太不公平了。他们评说这事的时候,满脸的不屑,大概那个印象影响了我好长时间。因此,小时候对唱歌并无好感,也没兴趣。

  大概在1980年前后,开始上高中那会,文化解放了,一大批好听的歌突然冒了出来。学校里装了个高音喇叭,每天傍晚放上半个多钟头。好听的歌曲有:《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泉水叮呼响》,《心中的玫瑰》等等。自己突然被这些好听的歌迷上了,每天傍晚听歌成了紧张学校之余调剂生活的一种享受。以致于当时很想自己装一个收音机,用来收看歌曲。遗憾的是那个时候的高中物理不讲这个,只讲什么调谐、什么三极管放大的原理,附近也没有电子元件场卖,自己装收音机的想法无法实现,买又不可能买得起,能够听到高音喇叭的歌相当的不错了。

  听了好听的歌,就想自己也学会唱。学校里每天晚自修前10分钟为唱歌时候,由各班的文娱委员教歌。文娱委员则由学校的音乐老师统一教会了再教我们。好多歌,文娱委员自己也学得不怎么准就来教我们,以致于到后来才发现有问题。仅这样教一些歌,肯定不过瘾。有一次学校里文艺会会演,听到有个老师吹口琴,觉得真是好听。口琴不贵,学校里学的人一下子有不少,我也省下饭钱买了一个,记得当时的价格是二元七毛三分,上海产的,最普通的那种。口琴买来之后,每天下午放学了在寝室里对着说明书吹。一个星期能够不成调地吹几段。一个学期后,一般的歌曲吹起来已经很顺溜了。

  学口琴最难的是打节奏、吹三度、五度、八度和音。怎么个吹法,从来也没有老师教,只能自己摸索。说起来也怪,也不知道哪一天,竟然突然就会用舌头打节奏了。会了一样,其他的就方便了。高中的最后一年,每天傍晚,晚自修前,总要痛痛快快地吹上几十分钟,才到教室上晚自修。口琴吹多了,发现自己竟然识简谱了,小学时老是搞不清楚的5和7当然不会搞混,各个音阶的音高,居然能够毫不费劲地唱出来,不会唱的简谱拿到手,也能够打着节拍唱出曲调来,后来知道,那个叫视唱。

[img=right]attachments/month_0611/x2006112605420.jpg[/img]  上大学的头三天,在寝室里,看到隔壁高年级的学长们,用吉它弹唱歌曲,觉得很有味道。躺在床上,听着吉它叮咚叮咚的声音若隐若现在在隔壁响起,就很想去买一个。写信向家里父母说我想学琴,父母很支持,给我寄来了钱,化了36元钱买了一个吉它,又买了一本教程,对着教程慢慢地学。用吉它弹出旋律很容易,三个晚上就学会了。难的是弹和弦,很讲究左右手的配合。吉它买来不久,学校学生会组织了一个吉它培训班,我兴冲冲地报了名,上了两堂课,居然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和弦伴唱,分解和弦、节奏的弹法也会了,自我感觉相当的不错,可以试着弹唱几首歌曲了。我记得第一首会的就是《三月里的小雨》,因为那是老师教的第一首。以后,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对着配好了和弦的简谱本就会弹唱。遗憾的是那一年当了班长,玩兴太重,后来的课没去听,最后,吉它弹唱的水平也永远的停留在二节课的水平上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买了一个双卡四喇叭录音机,专门用来听音乐。那个时候,晚上关起寝室门,经常听流行歌曲,费翔的、张明敏的,听得最多,他们的每张专辑都听得滚瓜烂熟。还想在音乐方面增加些造诣,就买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听。听不大懂,就边看书边听。不过交响乐这东西实在太深奥了,到现在,我也听不懂贝多芬的交响乐的全部意义,甚至于分辨不出一个交响乐中的乐章分段。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听得最多的是《命运》。主要旋律基本上记熟了。其他的《田园》《英雄》《合唱》等也听过,但总觉得没有《命运》来得好。那个时候有个弹钢琴的美国人,把《命运》简化成现代钢琴版的,听起来就比较通俗,整盒带子基本被我听烂了,后来,有一次去苏州,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一张CD版的,说是正版,要100多元钱,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买下后,在电脑上又翻制成MP3,一直到现在还放在电脑里,写到这段的时候,我又打开了这张钢琴的MP3,刚刚毕业时那段时光,又从记忆深处浮现在脑海里。

  90年代中期,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大举杀入中国,大街小巷的餐馆、宾馆、饭店里都会有这个设施,有的比较有钱的单位,在会议室里也装上了这个玩意。酒余饭间,人人都上去吼上几句,好象中国人突然都变成了歌星。我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唱歌水平居然还可以,尽管以前也不觉得那么的差,但是清唱跟有伴奏的唱,感觉真是不一样,有时候俨然自己成了歌星。有一回,在一个宾馆的歌厅,遇到几个日本人也在唱歌,我们这边一拨人怂恿我上去唱,我就唱了一首《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唱完后日本人的翻译跟我说,那几个日本人听得惊呆了,说好象听原版的一样。我听了之后心里高兴,似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得可笑。

  随着年纪渐渐长成,音乐不再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就说唱歌吧,自己的声音也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嗓音不再有年轻里的弹性和磁性,几首歌唱下来,喉咙感觉在冒火,明显力不从心,干脆就不唱了,再说现在的流行音乐,听都听不懂,哪还会唱。卡拉OK早已变味,那种场合,进去一下,头都会大。再说人的精力有限,钟情于一样东西了,也不再有精力再玩另一样,这样,音乐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如今,音乐对于我来说,就好象是酒巴大堂后面,那若隐若现、可有可无的一个背景音乐,你没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却不时地从记忆的哪个角落浮现出来。音乐,不必再去追求,只当作是个点缀好了。

标签: 往事
最后更新:2006年11月26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海上明月

    大哥
    好惊艳啊
    唱得太棒了
    怎么办
    更加仰慕你了....[razz][wink][heart]

    2006年12月3日
    回复
  • 大道

    海上明月是谁啊,这里有几首我唱的歌,想听就听,但是不要汗毛倒竖哦。
    http://www.zhuf.net/821/mp3/xby.mp3 小白杨
    http://www.zhuf.net/821/mp3/songb.mp3 送别
    http://www.zhuf.net/821/mp3/mother.mp3 母亲
    回余韵 :照片上的那个人像极了瘪三[wink]

    2006年12月1日
    回复
  • 余韵

    那照片上的人象是一个音乐家[razz]

    2006年12月1日
    回复
  • 海上明月

    呵呵
    好想听你唱歌.......

    2006年12月1日
    回复
  • YOUYOU

    说到音乐,是呀,如果不是这个感恩的心,还没想到会自己也建一个博客玩玩了.可惜我还是不会搞这个音乐,刚建成时有一个要点击才能播放的音乐,老是放不了,更可恨的是必须是新浪那儿指定的地方去下载,却找不到自己要的那个曲子.

    雨天 音乐 = 回忆么?

    2006年11月30日
    回复
  • 大道

    唱得这么难听的,果冰还藏着啊,见笑见笑
    WJM会弹《致爱丽丝》?水平可比我高多啦,古典吉它我一点也不会的,呵呵

    2006年11月30日
    回复
  • 秋日暖阳

    我也曾经拜你的同学WJM为师傅,弹奏吉他,依稀记得当时最爱的是《致爱丽丝》,每当晚饭后,就自我陶醉.

    2006年11月29日
    回复
  • 果冰

    家里有一首大道唱的《母亲》,很感人的,于是也就会跟唱了,大道的歌喉,在非专业之中,是专业的了。

    2006年11月29日
    回复
  • 缦舞水袖

    写的好 自然会有很多读者了 也许这块地方是每个人心灵的圣地

    2006年11月28日
    回复
  • 大道

    回pinko:那年我20周岁,嘿嘿

    2006年11月28日
    回复
  • pinko

    那照片的人,是年轻时的你吗?

    2006年11月28日
    回复
  • 大道

    呵呵,其实,谁都跟音乐有点故事的。

    2006年11月27日
    回复
  • 菲菲

    大家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总有很多相似的回忆。记得我高一时,班里来了个非常漂亮的女生,班主任一看就认定她是个文艺天才,非让她当文娱委员不可。尽管她再三推脱,说自己真的不会唱歌,班主任哪肯相信,认为是她太谦虚了。没办法,她只好给我们教歌,一开口,我们都惊呆了,真正的五音不全!那脸蛋跟那声音怎么都无法糅合在一起……

    2006年11月26日
    回复
  • 朔塬

    我喜欢音乐,但我一点乐谱都不识。好久没有关注你的博客了

    2006年11月26日
    回复
  • lvm

    音乐大道:星光大道的雏形____李咏该付你版费![lol]

    2006年11月26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秋日暖阳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又见李花 微周记1935 报到上班——小镇日子(1) 2015微周06 关心奥运 里里外外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