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菩提岭六题

2014年4月17日 2103点热度 2人点赞 0条评论

2014-04-17_000305-0.jpg
  
  雾中爬了一回菩提岭,作此记录。
  
  一、登岭缘起
  
  想登菩提岭的想法,两年前就有了。有一次在菩提岭下的甲岙村游走,也是这么一个春季,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院子里,抬头忽见村后高山顶上,有一抹鲜艳的红。那应该是个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啊,这些年山间林木日益繁盛,作为灌木的杜鹃花日渐稀少,记忆中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早已难觅踪影。难不成,这山顶上弥漫着的红,也是杜鹃花?问了村人,说这山叫菩提岭,山上盛开的,正是杜鹃!
 
2014-04-17_000305-1.jpg
  ▲ 两年前从甲岙村一个院落看到后山尖上有成片的红杜鹃。  
 
  那天天色不早,已经没有爬上菩提岭去一探究竟的时间了。花开时节,赏花直须早,错过一季就是错过一年,只能等下一年了。可每年到了这个时节,不是忘记了,就是时间不允许,菩提岭顶上的杜鹃花一直无缘亲近。今年的花季更是奇特,李花桃花樱花的花期都短促得可以,几乎一晃而过。这段时间,诸花已经差不多快开尽了,忽然想起菩提岭上应该还有这么一抹红等着我们。于是,说走就走,星期天下午,出发了。
  
  气象预报说这天的天气是阴转多云,可直到中午的时候,天还是阴沉沉的,时不时飘下几丝细雨。心想到下午晚些时候,天气应该会慢慢好起来吧。抱着这么一个美好的期盼,阴沉的天气阻挡不了我行车的速度,一个小时后,下午快2点的时候,终于到了菩提岭下的甲岙村。
  
  经热心的村人指点着,穿过村中弯曲的巷道,我将车一直开到了菩提岭下的古道前。刚将车停下,迎面从山脚下转出几人,一看他们的装束,就是刚从山上下来的驴友。上前问路况如何?他们说是从邻境鄞州的雁村越岭而来,山那边的坡比较平缓,这边下来的路就比较陡峭,你们应该从那边上,这边下的。
  
  我问他们有多远到顶上?他们说远倒是不远,就是陡,不好走,下山化了半个多小时,上去用一个小时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这时的天色,仍是非常阴沉。抬头望山巅,只见从山腰处往上全被雾气笼罩。多次听驴友类驴友说过这条道的难行,心里不禁有点打鼓。又想眼前这些驴友说只要一个小时就能登顶,又不信今天爬不上去。毕竟,几年前见过的那抹红在指引着我们呢。走吧,即便爬不上去,走一半也好!
  
2014-04-17_000305-2.jpg
  ▲ 停车的地方是岭脚不远处的田中。
 
2014-04-17_000305-3.jpg
  ▲ 从这里开始登岭。
  
  二、菩提岭古道
  
  从停车处上行数十步,从斜坡上穿插而上的古道就在眼前了。古道全用大大小小的块石砌就,因山坡颇为陡峭,而这道上的块古竟然全依势而敷设,没做成台阶,在这雨天里走起来感觉有些滑溜,不得不小心为上,步步为营。古道的大部分在树木中穿行,阴雨天看上去愈加昏暗,弄得我这高度近视的,看着路面仿佛有了一丝不真实的感觉。偶尔走到一个林疏处,那个透亮啊,感觉简直是突然在黑夜中看到天亮了!
  
  还好,这天的身体状态不错,在长长的古道上缓步向上,甚至没有气喘的感觉。走了一段,看到路边一块竖着的石头,上镌一“佛”字,提醒我,这地方叫菩提岭,应该与佛有着这么些许关系。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菩提岭确定是得名于岭南的菩提禅寺。 我在清《忠义乡志》中没有查到这个记录,如今当然也没有这个寺院的踪影了。
  
  不过乡志中记载了菩提岭这条古道,这从岭脚到岭顶有319个石阶。从我的经验看,这古道上的石阶实在不明显,乡人解释说是隔数米一个阶,看来这阶够长!
 
2014-04-17_000305-4.jpg
  ▲ 上山的古道全是这个样子的,走多长才算一阶。319远不是迈319步可以完成的。
 
2014-04-17_000305-5.jpg
  ▲ 碰到这样的就不大好算了。
 
2014-04-17_000305-6.jpg
  ▲ 干脆没台阶了。
 
2014-04-17_000305-7.jpg
  ▲ 路过立着的“佛”石。
  
  三、欢喜亭
  
  不知不觉中转过几个小弯,古道忽现一个大折,在转折处的石条上休憩片刻,换个方向继续向上。没多久,又是一个大折弯,而且在折弯处看到一个红灯笼。我不信鬼神,但不得不承认,在这昏暗的密林中,看到一个红灯笼,还是感觉到了一丝诡异的味道。从灯笼旁边走过后,前面不远处出现一个建筑的轮廓。好,有建筑就有人气,不怕!
  
  到了跟前,发现这里有三个从大至小、依次曲折排列的小屋子,外有围墙,但没设院门,每小屋子均关着门,但都没上锁,只用一个门栓插着。迎面第一间门上有额,上书“欢喜亭”。打开门,看到里面供着不知名的神像;第二间里面供的是土地公和土地婆,再往里一间是厨房。
  
  按照山里人的习惯,设亭的地点应该有规律可循,如果一座山上只设一亭,那这亭应该在路的中点,如果设两处,亭间的距离应该各管三分之一。见了这欢喜亭,再看看山下朦胧的景色,我感觉,我们至少拿下了全程的三分之一。后来才知道,到这地方,已经离岭顶不远了。  
 
2014-04-17_000305-8.jpg
  ▲路边看上去有点诡异的红灯笼。
 
2014-04-17_000305-9.jpg
  ▲欢喜亭。
 
  四、采茶女
  
  继续向上,经过一段坡度特别大的古道,数分钟后,路面突然平坦起来,而且还依稀听到前面有人说话。莫非又碰到驴友了?我的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十来分钟后,走出密林古道,前面豁然开朗,一大片茶园出现在我面前,而且,发现雾气也突然浓了,风吹在脸上,全是湿意。
  
  说话声来自茶园,这天气,还有人在茶园中采茶,采的应该叫云雾茶了吧。路边一个采茶女,低着头,两手舞动得飞快,在这寂静的山间,我的耳朵里只听到她手中嫩芽脱离茶树的细微声音。她采得专心致志,全然没注意到我已经在她不远处,甚至没听到我按动快门的声音。我疑心她边采茶边想心事了。
  
  按了两下快门后,我出声:采茶呢?她猛抬头,叫:哎呀,你吓我一跳!这么大雨还有人上来旅游啊。
  
  我说下面没雨啊。
  
  简短交谈之后,我得知她来自山东临沂。一起来的在16个人。她们每年都来这里采茶,工作时间一个多月,一天能采200元,一月下来,能挣四五千元。我问,采完茶上哪?她说,回家,在家里也上班。我说你们在这高山上采茶,晚上再下山去吗?她说,这星期在这采,晚上就不下去了,住在山上的工棚里,没电,点蜡烛照明,用柴禾做饭。
 
  我确实在附近发现了一座工棚,简陋破旧得根本不可能住人。看来,要挣点钱还真不容易啊!
  
  我问她离山顶还有多远。她用手一指,前面就是,没多远。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那上面分明笼罩着浓雾,啥也看不清楚。而且,在茶园绿色的背景的映衬下,我看到雾气正像舞台的帷幕一般,一缕一缕,慢慢地向前面的路上飘过来。
 
2014-04-17_000305-10.jpg
  ▲专心致志的采茶女。  
 
2014-04-17_000305-11.jpg
  ▲菩提岭顶的茶场。在这么一个海拔高度,能够经常氤氲在云雾之中,这茶叶的品质肯定是一流的。
 
2014-04-17_000305-12.jpg
  ▲茶场工棚,简陋得不相信能住人。
 
  五、雾锁菩提岭顶
  
  穿过茶园,前面出现几所破旧的房子,其中路边一座,看上去像是一座庙。近前看,门外用粉笔写着:白云亭。这亭子从前面看是新近所建,进里面看,屋柱的下面是石质的,2米高处接了木头,一看就是老建筑。
  
  转到后面,发现这亭子的外墙是用石块堆砌,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这条古道上,这间房子的历史应该不短。
  
  绕过这屋子,前面看上去就是最高点了。有一块木牌标志着雁村向前,往堇山(白岩山)往左。木牌后面,竟然有一条宽阔的公路,虽然才做好了路基,但看上去公路等级不低。站在路上,看四周都是浓雾弥漫,几十米外不辨东西。路的两头不知道通往何处,路下更像万丈深渊。好了,无法再走了。
 
2014-04-17_000305-13.jpg
  ▲白云亭

2014-04-17_000305-14.jpg
  ▲白云亭的石柱是不是显得很古朴?本地有文人作文述:白云亭是明嘉靖年间甲岙人沈城募资建造的。史料记载,沈城有一年冬天去岭后办事,发现道旁有槁尸一具,可能是上岭时又累又饿,在凛冽的寒风中就地倒毙的,乃萌募资建亭之念。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一连十多天坐在岭上向过往行人募集,建成凉亭一座。后人见亭四周平坦,仰望天空白云卷舒,因名白云亭。前几年鄞人俞四福出资重修,但匾额已无处寻觅。
  
2014-04-17_000305-15.jpg
  ▲路标。
 
2014-04-17_000305-16.jpg
  ▲岭顶正在修建中的公路,通往何处?
  
  这会儿才发现,除了在上山的古道边看到两丛杜鹃外,往日在山脚下看到的满山顶的杜鹃花,根本没有半点踪影。
  
  天不见丝毫好转的迹像,看来,今天白来了。
   
  登顶只化了一个小时。看来,以前别人说过的这路有多难的观点不成立。同伴说,小马过河的故事,仍然很有借鉴意义。我担心这雨天,这一路 是斜斜的古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还是赶紧往回走吧。果然,下山很不好走。幸好,那天手中带了一根两年前山民现做的棍杖,靠着它,一步一步挪到了山下。一看,下山时间也化了一小时!
 
2014-04-17_000305-17.jpg
 
2014-04-17_000305-18.jpg
  ▲在来时路上发现的两丛杜鹃花。 
  
  六、有关菩提岭的史迹
  
  回来查阅资料,发现这菩提岭很有些历史痕迹。菩提岭在鄞州区塘溪镇和奉化市的裘村镇之间,从鄞州雁村到奉化四岙的古道,全长十五里,我们只走了奉化这一小半。
 
  传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宋高宗赵构东奔明州,金兵尾随追至,君臣乘舟出海,先泊温州港外,后至台州章安镇。一日入象山港在翔鹤潭登陆,到甲岙天已黑透,高宗在中房堂前住了一晚。传说,他在次日拂晓经菩提岭北去。看来这条古道是他的逃生之路,因此这条道也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宋高宗赵构,在宁波一带都叫他小康王,他在南逃途中,留下过许多传说,如宁波新娘出嫁享可享受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也是他特许。
 
  小康王在经菩提岭时,在爬到欢喜岭时,看到象山港中敌船如蚁,目兵正爬桅杆四处张望,寻找他的行踪呢。小康王大惊,幸好这时云雾瞬间笼罩了整座山,小康王大喜道:天助我也,金兵纵有千里眼也望不见我们的行踪了。这欢喜亭的命字是不是跟这有关呢?
 
  过去,这条古道是菩提岭两边鄞县与奉化居民走动的热线。自从公路交通发达之后,这条道曾经沉寂过一段时间,如今重新热闹起来,全是一帮吃饱了饭没啥事干的驴友们的功劳。我们登上的那个最高点,其实是此岭中的最低点,左右两边各有一屏障,东为银山冈,西为白岩山,是鄞奉交界临象山港边一带山系的高峰。数年前从甲岙村中看到的,应该是白岩山顶,看来,要赏满山约杜鹃,来年重来过!
 
2014-04-17_000305-19.jpg
  从菩提岭顶看鄞境,啥也看不清楚。

 

标签: 登山
最后更新:2014年4月17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2015微周30 在大堰徒了一个步 又见菜花黄 这个时代 微周记1910 守株待兔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