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爬了一回菩提岭,作此记录。
一、登岭缘起
想登菩提岭的想法,两年前就有了。有一次在菩提岭下的甲岙村游走,也是这么一个春季,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院子里,抬头忽见村后高山顶上,有一抹鲜艳的红。那应该是个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啊,这些年山间林木日益繁盛,作为灌木的杜鹃花日渐稀少,记忆中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早已难觅踪影。难不成,这山顶上弥漫着的红,也是杜鹃花?问了村人,说这山叫菩提岭,山上盛开的,正是杜鹃!
▲ 两年前从甲岙村一个院落看到后山尖上有成片的红杜鹃。
那天天色不早,已经没有爬上菩提岭去一探究竟的时间了。花开时节,赏花直须早,错过一季就是错过一年,只能等下一年了。可每年到了这个时节,不是忘记了,就是时间不允许,菩提岭顶上的杜鹃花一直无缘亲近。今年的花季更是奇特,李花桃花樱花的花期都短促得可以,几乎一晃而过。这段时间,诸花已经差不多快开尽了,忽然想起菩提岭上应该还有这么一抹红等着我们。于是,说走就走,星期天下午,出发了。
气象预报说这天的天气是阴转多云,可直到中午的时候,天还是阴沉沉的,时不时飘下几丝细雨。心想到下午晚些时候,天气应该会慢慢好起来吧。抱着这么一个美好的期盼,阴沉的天气阻挡不了我行车的速度,一个小时后,下午快2点的时候,终于到了菩提岭下的甲岙村。
经热心的村人指点着,穿过村中弯曲的巷道,我将车一直开到了菩提岭下的古道前。刚将车停下,迎面从山脚下转出几人,一看他们的装束,就是刚从山上下来的驴友。上前问路况如何?他们说是从邻境鄞州的雁村越岭而来,山那边的坡比较平缓,这边下来的路就比较陡峭,你们应该从那边上,这边下的。
我问他们有多远到顶上?他们说远倒是不远,就是陡,不好走,下山化了半个多小时,上去用一个小时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这时的天色,仍是非常阴沉。抬头望山巅,只见从山腰处往上全被雾气笼罩。多次听驴友类驴友说过这条道的难行,心里不禁有点打鼓。又想眼前这些驴友说只要一个小时就能登顶,又不信今天爬不上去。毕竟,几年前见过的那抹红在指引着我们呢。走吧,即便爬不上去,走一半也好!
▲ 停车的地方是岭脚不远处的田中。
▲ 从这里开始登岭。
二、菩提岭古道
从停车处上行数十步,从斜坡上穿插而上的古道就在眼前了。古道全用大大小小的块石砌就,因山坡颇为陡峭,而这道上的块古竟然全依势而敷设,没做成台阶,在这雨天里走起来感觉有些滑溜,不得不小心为上,步步为营。古道的大部分在树木中穿行,阴雨天看上去愈加昏暗,弄得我这高度近视的,看着路面仿佛有了一丝不真实的感觉。偶尔走到一个林疏处,那个透亮啊,感觉简直是突然在黑夜中看到天亮了!
还好,这天的身体状态不错,在长长的古道上缓步向上,甚至没有气喘的感觉。走了一段,看到路边一块竖着的石头,上镌一“佛”字,提醒我,这地方叫菩提岭,应该与佛有着这么些许关系。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菩提岭确定是得名于岭南的菩提禅寺。 我在清《忠义乡志》中没有查到这个记录,如今当然也没有这个寺院的踪影了。
不过乡志中记载了菩提岭这条古道,这从岭脚到岭顶有319个石阶。从我的经验看,这古道上的石阶实在不明显,乡人解释说是隔数米一个阶,看来这阶够长!
▲ 上山的古道全是这个样子的,走多长才算一阶。319远不是迈319步可以完成的。
▲ 碰到这样的就不大好算了。
▲ 干脆没台阶了。
▲ 路过立着的“佛”石。
三、欢喜亭
不知不觉中转过几个小弯,古道忽现一个大折,在转折处的石条上休憩片刻,换个方向继续向上。没多久,又是一个大折弯,而且在折弯处看到一个红灯笼。我不信鬼神,但不得不承认,在这昏暗的密林中,看到一个红灯笼,还是感觉到了一丝诡异的味道。从灯笼旁边走过后,前面不远处出现一个建筑的轮廓。好,有建筑就有人气,不怕!
到了跟前,发现这里有三个从大至小、依次曲折排列的小屋子,外有围墙,但没设院门,每小屋子均关着门,但都没上锁,只用一个门栓插着。迎面第一间门上有额,上书“欢喜亭”。打开门,看到里面供着不知名的神像;第二间里面供的是土地公和土地婆,再往里一间是厨房。
按照山里人的习惯,设亭的地点应该有规律可循,如果一座山上只设一亭,那这亭应该在路的中点,如果设两处,亭间的距离应该各管三分之一。见了这欢喜亭,再看看山下朦胧的景色,我感觉,我们至少拿下了全程的三分之一。后来才知道,到这地方,已经离岭顶不远了。
▲路边看上去有点诡异的红灯笼。
▲欢喜亭。
四、采茶女
继续向上,经过一段坡度特别大的古道,数分钟后,路面突然平坦起来,而且还依稀听到前面有人说话。莫非又碰到驴友了?我的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十来分钟后,走出密林古道,前面豁然开朗,一大片茶园出现在我面前,而且,发现雾气也突然浓了,风吹在脸上,全是湿意。
说话声来自茶园,这天气,还有人在茶园中采茶,采的应该叫云雾茶了吧。路边一个采茶女,低着头,两手舞动得飞快,在这寂静的山间,我的耳朵里只听到她手中嫩芽脱离茶树的细微声音。她采得专心致志,全然没注意到我已经在她不远处,甚至没听到我按动快门的声音。我疑心她边采茶边想心事了。
按了两下快门后,我出声:采茶呢?她猛抬头,叫:哎呀,你吓我一跳!这么大雨还有人上来旅游啊。
我说下面没雨啊。
简短交谈之后,我得知她来自山东临沂。一起来的在16个人。她们每年都来这里采茶,工作时间一个多月,一天能采200元,一月下来,能挣四五千元。我问,采完茶上哪?她说,回家,在家里也上班。我说你们在这高山上采茶,晚上再下山去吗?她说,这星期在这采,晚上就不下去了,住在山上的工棚里,没电,点蜡烛照明,用柴禾做饭。
我确实在附近发现了一座工棚,简陋破旧得根本不可能住人。看来,要挣点钱还真不容易啊!
我问她离山顶还有多远。她用手一指,前面就是,没多远。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那上面分明笼罩着浓雾,啥也看不清楚。而且,在茶园绿色的背景的映衬下,我看到雾气正像舞台的帷幕一般,一缕一缕,慢慢地向前面的路上飘过来。
▲专心致志的采茶女。
▲菩提岭顶的茶场。在这么一个海拔高度,能够经常氤氲在云雾之中,这茶叶的品质肯定是一流的。
▲茶场工棚,简陋得不相信能住人。
五、雾锁菩提岭顶
穿过茶园,前面出现几所破旧的房子,其中路边一座,看上去像是一座庙。近前看,门外用粉笔写着:白云亭。这亭子从前面看是新近所建,进里面看,屋柱的下面是石质的,2米高处接了木头,一看就是老建筑。
转到后面,发现这亭子的外墙是用石块堆砌,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这条古道上,这间房子的历史应该不短。
绕过这屋子,前面看上去就是最高点了。有一块木牌标志着雁村向前,往堇山(白岩山)往左。木牌后面,竟然有一条宽阔的公路,虽然才做好了路基,但看上去公路等级不低。站在路上,看四周都是浓雾弥漫,几十米外不辨东西。路的两头不知道通往何处,路下更像万丈深渊。好了,无法再走了。
▲白云亭
▲白云亭的石柱是不是显得很古朴?本地有文人作文述:白云亭是明嘉靖年间甲岙人沈城募资建造的。史料记载,沈城有一年冬天去岭后办事,发现道旁有槁尸一具,可能是上岭时又累又饿,在凛冽的寒风中就地倒毙的,乃萌募资建亭之念。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一连十多天坐在岭上向过往行人募集,建成凉亭一座。后人见亭四周平坦,仰望天空白云卷舒,因名白云亭。前几年鄞人俞四福出资重修,但匾额已无处寻觅。
▲路标。
▲岭顶正在修建中的公路,通往何处?
这会儿才发现,除了在上山的古道边看到两丛杜鹃外,往日在山脚下看到的满山顶的杜鹃花,根本没有半点踪影。
天不见丝毫好转的迹像,看来,今天白来了。
登顶只化了一个小时。看来,以前别人说过的这路有多难的观点不成立。同伴说,小马过河的故事,仍然很有借鉴意义。我担心这雨天,这一路 是斜斜的古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还是赶紧往回走吧。果然,下山很不好走。幸好,那天手中带了一根两年前山民现做的棍杖,靠着它,一步一步挪到了山下。一看,下山时间也化了一小时!
▲在来时路上发现的两丛杜鹃花。
六、有关菩提岭的史迹
回来查阅资料,发现这菩提岭很有些历史痕迹。菩提岭在鄞州区塘溪镇和奉化市的裘村镇之间,从鄞州雁村到奉化四岙的古道,全长十五里,我们只走了奉化这一小半。
传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宋高宗赵构东奔明州,金兵尾随追至,君臣乘舟出海,先泊温州港外,后至台州章安镇。一日入象山港在翔鹤潭登陆,到甲岙天已黑透,高宗在中房堂前住了一晚。传说,他在次日拂晓经菩提岭北去。看来这条古道是他的逃生之路,因此这条道也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宋高宗赵构,在宁波一带都叫他小康王,他在南逃途中,留下过许多传说,如宁波新娘出嫁享可享受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也是他特许。
小康王在经菩提岭时,在爬到欢喜岭时,看到象山港中敌船如蚁,目兵正爬桅杆四处张望,寻找他的行踪呢。小康王大惊,幸好这时云雾瞬间笼罩了整座山,小康王大喜道:天助我也,金兵纵有千里眼也望不见我们的行踪了。这欢喜亭的命字是不是跟这有关呢?
过去,这条古道是菩提岭两边鄞县与奉化居民走动的热线。自从公路交通发达之后,这条道曾经沉寂过一段时间,如今重新热闹起来,全是一帮吃饱了饭没啥事干的驴友们的功劳。我们登上的那个最高点,其实是此岭中的最低点,左右两边各有一屏障,东为银山冈,西为白岩山,是鄞奉交界临象山港边一带山系的高峰。数年前从甲岙村中看到的,应该是白岩山顶,看来,要赏满山约杜鹃,来年重来过!
从菩提岭顶看鄞境,啥也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