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采茶 制茶 品茶

2006年8月25日 6072点热度 0人点赞 19条评论

[align=center]2006-08-25_235633-0.jpg[/align]
 
  前几天,到董李的竹林村,看到村头一所房子里机器隆隆,问村人里面在做什么,他们说是在做茶叶,于是信步进去,看到了久违的制茶场面。支起三角架,拍了几张照片。
 
  照片处理一下后,贴在论坛里,出了个题目,叫《这是啥工艺》。马上有坛友说:“炒茶,道兄有浓烈的怀旧情节。”看了这话,不由勾起了一些回忆。
 
[align=center]2006-08-25_235633-1.jpg[/align]
 
  小时候,我老家隔壁,就是村里的碾米房,后来加建了一个茶厂,制作茶叶用的就是这个工艺。每天春天,茶叶采摘季节,茶厂里满地铺的是鲜嫩的茶叶,炒制的时候,茶香就在空气里飘洒,弥漫到半个村子。因此,那时候的晚上,我基本是在轰轰的机器声中和酽酽的茶香中沉沉睡去。新茶做好后,在热气腾腾刚从锅里倒出来的茶叶中,捞上一小撮,泡上一杯,尝个新鲜,厂里人也不会责怪的。我那时候还小,不喝茶,却老是去看自动炒制机均匀的搅动,觉得很奇妙。
 
  家里自留地的地头有几株野山茶,嫩叶抽出的时候,母亲会采摘了来,在自家的锅里手工炒制,由于没有专用的锅,炒出来的茶叶,总是有股米饭的味道,不是太正宗,而且手工制作,火候不好掌握,有时味苦了,有时香气淡了,没有机器做出来的味道纯正。
 
  在离家五六里的高山上有一片茶山。茶叶采摘季节,村里劳动力不够,学校经常要停课,组织学生上山采茶。有一年,我大概十一二来岁,也分派到了采茶任务。一大早起来,随村里的大部队上山,爬了几百个阶台阶,走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到了茶叶山上,那时刚好是立夏前后的季节,天下小雨,山上雾气重,几十步外就看不到人影。好在人多,心里也不慌。茶叶山中间隔着一个小山塘,坝上路很滑,走过去的时候提心吊胆的。到了茶叶山上,先由村里负责管理茶山的师傅介绍茶叶采摘方法,他对吵吵嚷嚷的孩子们说:采摘茶叶,最好是采摘新抽出的一芽两叶的嫩芽、嫩叶。说着就随手示范了一下。培训结束,大家分散在茶山里采摘起来。我发现,这看上去绿油油的茶树丛中,要找出一芽两叶的嫩枝还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半天过去了,我的篮子还只有浅浅的一点点茶叶。中午,吃了从家里带来的蒸过的臭年糕和艾鸭蛋,继续采摘。下午收工了,一过秤,我只采了一两斤,在同去的小伙伴中我最少了。再看看他们的篮子,东西多是多,可是乱七八糟,残枝破叶全有。大人们把我们采摘的东西全部按采摘质量分门别类的倒在箩筐里,并且记好帐。我们就下山了。
 
[align=center]2006-08-25_235633-2.jpg[/align]
  ——这就是我当年采摘一芽两叶的地方,那个小山塘依旧,只是塘坝上长满了荒草,茶山已经在二年前被挖掉,改种了花木了。听说在这里种花木的,是我当年一起采茶的同学。
 
  隔了几天,村里通知我母亲去领采茶工钱。我采摘的茶叶质量最好,一毛两分一斤,报酬的单价是最高的。就是数量太少,干了一天,大概也就挣了瓶酱油钱。后来,那师傅在闲聊中说起,那天采茶,有个孩子最认真,采的茶叶全是严格按照一芽两叶的规格采的,就是数量最少。我母亲听了哈哈大笑,说那就是我儿子啊。现在看起来,我采摘的嫩茶,是可以做特级龙井的上好原料吧。听说现在为做特级茶采摘原料的采茶女,一天也采不上几斤的。可惜那时候茶叶的品级没分那么多,这么好的嫩叶嫩芽,也倒进那自动制茶机里,轰降轰隆炒半天,做出来的茶叶,全是一个样。我们那时候叫他珠茶,卷曲起来,黑黑黄黄。香是香,就是色和味更现在的特级茶没办法比。
 
  1986年,我在嘉兴平湖实习,那是个典型的平原稻作区,整个县里没有一棵茶树,他们也没见过茶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在乡下实习,吃完中午,老伯伯总会给我们每人泡一碗红茶。茶叶都是细细碎碎的沫子,汤色也是红的。我说起小时候我们老家制茶的事情,他们一致认为我记错了,茶叶肯定是晒出来的,怎么会是炒出来的呢?就是学农的几个指导老师也这么说,我一个人有口难辨。不过后来我知道,红茶的制作工艺和绿茶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老家没有人喝红茶,所以红茶怎么做,我也没看到过。
 
  已经记不清从那一年开始喝的第一口茶。中学时候寄宿在学校,肯定是没茶好喝,能有口开水解渴已经不错了。那时候上完体育课,第一件事情是到洗碗洗衣服的水龙头下面去洗脸,顺便把嘴巴凑在龙头下面,咕咚咕咚喝个够。那水还不是现在的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水,是从旁边的一个井里抽出来的,几百个人吃喝拉撒全在十几个龙头下,排放的废水经过渗透又回到井里再喝到我们肚子里,奇怪是竟然没有一次闹过肚子,哪像现在,一不小心就跑肚拉稀。
 
  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正式喝茶了,我每个学期都要从家里带罐茶叶去,基本上可以喝上大半个学期。那时候也不知道茶叶好坏,喝的就是我们老家茶厂里做出来的那种珠茶,很结实,只要放上几颗就可以泡上一杯,喝上一整天了。我有个高中同学进了大学念的是茶叶专业,可能他们即使是读这个专业的,也喝不到多少好茶,所以同学聚会时,他也从来不说茶叶的好坏问题。
 
  参加工作以后,那个读茶叶专业的同学,和我分配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几乎天天泡在一块聊大天,这时候他也能够接触到茶叶了,于是就说茶叶的质量问题。从他的介绍中,我才知道原来茶叶还有色香味的讲究。好的茶叶,不但口感要好,还有汤色明亮,香气浓郁,鲜味持久。再后来,我还知道,除了我们常喝的绿茶外,还有红茶、乌龙茶,甚至还有人说茶叶有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之分。茶叶的制作中还有通过发酵处理的,分半发酵、全发酵、后发酵。如果在茶叶掺和一些药村,还有各色各样的药茶,加一些花,则还有花茶,简直是太丰富太复杂了,我记也记不住。不过对于我来说,只爱喝一种绿茶。
 
  奉化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地方开始炒制高档次茶叶,那时候裘村有个武岭牌蟠龙茶,茶叶是盘曲形的,味道相当不错。因为生产原料的茶山面积很小,因此,只作礼品茶送客人,一般很难喝到。2000年前后,奉化开始制作雪窦山牌曲毫茶,当时定位于高档机制茶,第一次向外推介时,我还专门参与其中,出了一些主意。这个茶叶,在我们当地还是闯出了一些名堂,也在省内外获了一些奖,算是农产品中的名牌产品。说实话,第一年喝的时候,觉得味道很淡,不过后来味道逐年好了起来。据我所知,这茶叶中的极品,还是采用手工方法制作的。
 
  去年,有一次去马来西亚的方先生供职的厂里作客,他请我们喝乌龙茶。他搬出一大堆茶具,首先用开水把盘子、茶壶、茶杯一一烫过,再在茶壶中足足加了半壶茶叶。然后加开水,第一遍晃荡几下全倒了,再加满滚水泡上,等了好一会,他先揭开盖子闻了闻,这才从茶壶里倒出茶水来,一人一小杯。那天好象天气正热,我们从外面进去,满头大汗,口渴得要命,他倒出一小杯,我就一饮而尽。如是再三,第一壶早见了底,我还没品出啥味道来。口渴问题有所解决之后,方可以慢慢喝,这才知道他这方法的好处来,一是慢工出细活,品茶的也在于过程,而不像我平时一样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和习惯。二是从倒出白瓷杯后的茶汁,还可以看出汤色的鲜亮,在喝的同时,还可以让视觉也得到享受。我们喝了两遍之后,他出乎意料地把壶中的茶叶全部倒出在盘子下面,要换新茶叶再上。我赶紧止住,说罢罢,再喝下去,用的茶叶比喝的水还多了。他说,他在马来西亚,和朋友喝茶经常这样的。我想想都怕,这样喝茶,啥事也别谈了,只忙着倒腾茶具了。
 
  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同在这个城市的高中一帮同学,几乎每个星期总有二三天要在茶室里喝茶聊天。茶室里供应的那茶叶,其质量真不敢恭维,喝了两三杯,就啥味道也没有了。不过我们聚集在一起,不在于喝茶,主要目的聊天。我们这帮人年轻时,都忙着自己的工作爱情生活妻子儿子房子车子,到了毕业二十多年后,又渐渐地都聚拢来。慢慢发现,同学朋友也跟茶叶一样,需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道来。
 
[align=center]2006-08-25_235633-3.jpg[/align]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8月25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大道

    我找了又找,还是没能发现,呵呵

    2006年8月31日
    回复
  • 海竹

    [wink]在原始照片(1045,545)的位置,那个人影就是我爸。旁边那排瓦房的第一间就是我家。

    2006年8月31日
    回复
  • 大道

    我怎么没在照片上看到有人影啊?我都找了半天了[razz]

    2006年8月30日
    回复
  • 海竹

    大道:照片已收到。还把我老爸也照进去了,竹林后边那个就是,不知道他那会在干什么。[wink]
    看你这博客真有意思,上回还在这看到了我多年没见的高中同学,这回在风景照里还发现了我老爸。真是亲切啊![smile]

    2006年8月30日
    回复
  • 大道

    海竹:照片已经发到你的邮箱,由于那天天气不好,拍得不是太好,加上万物尚未完全返青,看上去挺荒凉的。

    2006年8月29日
    回复
  • 海竹

    我家房子被毛竹挡住了,只能看到一点点瓦片,房顶露的比较多的是我外婆家的房子。我过完年出来后还没回过家,准备十一回家一趟。
    大道,麻烦你把原始分辨率的照片发到我邮箱吧:harzsoft@163.com.谢谢![lol]

    2006年8月29日
    回复
  • 大道

    英雄所言极是,拍照片都是从花花草草开始的,慢慢地视野会开阔好多,当然难度也会大起来。[lol]

    2006年8月29日
    回复
  • 大道

    海竹家在照片上吗?那是今年3月25日拍的,桃花盛开的季节。

    2006年8月29日
    回复
  • 海竹

    好几天没来了,居然看到我家的照片了!那张照片你是什么时候拍的?呵呵!

    2006年8月29日
    回复
  • YOUYOU

    回首 也在回首中
    博客要想真正的建好,真的要好多心血,这几天更新好快嘛

    2006年8月28日
    回复
  • 英雄

    哦,大道兄的潜台词是,老兄也是从两三年前的小资过来的[wink]

    2006年8月27日
    回复
  • 英雄

    细看,怎么是卡尔.蔡司?败新镜了?

    2006年8月27日
    回复
  • 大道

    英雄来得晚,那些照片一两年前全部在论坛贴过的。呵呵

    2006年8月27日
    回复
  • 英雄

    大道兄过谦了,我是说你的小品也很有味道,平时咋不见你发上来呢?
    另外一句话是:原来大道兄也有小资的一面(P1)[smile]

    :)

    2006年8月27日
    回复
  • 无语

    TO无语斜栏:大多数情况下,无语以无语为观点,因而无语主要是观点,而不是名字。

    2006年8月26日
    回复
  • 大道

    英雄的感觉是对的,说明我的摄技还停留在低级水平上,控制不了大场面。呵呵
    这位无语是新朋友?说来不相信,吃喝拉撒有点夸张,可是前三位真是基本占全了。

    2006年8月26日
    回复
  • 无语斜栏

    古人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后来也有人说喝茶的时候感觉自己就象个君王。我不太懂茶,偶尔泡上一杯,喝的是心情。喜欢那份悠然自得。

    TO无语:不知道哪位朋友用了贱名?

    2006年8月26日
    回复
  • 无语

    “几百个人吃喝拉撒全在十几个龙头下”?拉撒也全在十几个龙头下?不对吧?
    唉,有点点令人心酸的往事!

    2006年8月26日
    回复
  • 英雄

    道兄拍得一些小场景比大场面舒坦:)

    2006年8月26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九月多事,多事九月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九月多事,多事九月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带着孩子去旅游 小晴之夜 登撞天岗(二) 黄埔老兵徐大成辞世 家里断网记 数码摄影日志第二季(16):2006年4月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