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县江主要支流柏溪的源头

2006年8月9日 3253点热度 0人点赞 3条评论

  --奉化地理(二)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0.jpg[/align]

  县江在横山水库以上段的主要支流有柏溪、横溪岗溪、大湖坑溪、石井溪、竹林溪、万竹溪等6条。其中柏溪源于大堰镇后头岭,东流至山门村,有严家田水来汇,向东至柏坑村附近汇入县溪,长6.5公里。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jpg[/align]

  8月4日下午,我们循县江而上,到达大堰后,向西拐入柏坑,一路寻找柏溪源头。

  柏坑村前的溪俨然是一条大江,水面开阔,其实柏溪已经在这上游不远处与县溪主流汇合了,因此,柏坑村前的这条溪不应该叫拍溪,而已经是县溪了,柏溪可能得名于柏坑村,却在柏坑村上游完成了它单独的旅程。在两溪汇合处主流的上面,有个宛若高峡出平湖的柏坑水库,库内风景秀丽,水库泄洪时气势磅磗,非常壮观。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2.jpg[/align]
  
  沿着山道向前,进入峡谷,风光渐与山外不同。一条新修建的水泥路的左侧,就是深谷,偶见涧流从谷底奔出,时隐时现。终于,车爬上一个高地,峡谷也跟着抬上,路基下就看到了柏溪的真容。

  下图:新修的进山公路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3.jpg[/align]

  下到柏溪,只见溪独生乱石丛生,清清溪水从石间蜿蜒流过。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4.jpg[/align]

  再进里许,看到了山门村,近村口处有一个岔道,上面标志着往严家田,这是柏溪的另一个支流。由于时间关系,这条支流我们没去考察。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5.jpg[/align]

  下图:山门村。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6.jpg[/align]

  山门村的村标很有意思,上面有个红色的高字,大概是想让人们知道山门村的位置很高。山门村村民姓王,据说是270多年前从万竹箭岭迁居于此。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7.jpg[/align]

  山门的高山西瓜,在本地有很好的名声,七八年前,奉化的农技人员蹲点大堰,利用技术入股,在高山上种起西瓜,因为上市季节可以与平原的错开,因此曾经卖出过高价,在宁波市场销售得不错。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普及和西瓜面积的大增,高山西瓜渐渐风光不再,不过由于其品位相对不错,听说销路还是可以的。

  下图:收购高山西瓜的汽车就停在路边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8.jpg[/align]

  村口有小庙一座,上书“补诚庙”,不大明白这庙名是什么意思。朱红色的前挂面,说明这是个新近重建的小庙。

2006-08-09_223823-9.jpg

  村口还有一所奇怪的房子,说它奇怪,是因为在本地农村,很少看到房屋顶上设老虎窗的。走到里面,看到柱子上贴着一些残缺不全的红纸对联,有书:“子听母言正确办案、母教子敬为***”、“天上颂来父母官、人间留驻神仙驾”,还有“回避”什么的木牌,想来应该也是一个为做官的孝子修建小庙的。但是因为没有看到神像的影子,附近也没有遇到一个人,所以最后也不知道这该是个什么建筑。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0.jpg[/align]

  房子对面有一座石拱桥,风格古朴,做工精细,不过从用料上看,修建的时间不长。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1.jpg[/align]

  别了山门村,驱车前进,水泥路没了,有条土路尚可行车,我们继续前行,在一个土场边,终于路到尽头。我们停下车,扭头看到竹林掩映处有一排房子,隐隐约约有人声相闻。我们循声而上,看到有一位年长婆婆蹲在房子旁边一个浅浅的水坑里洗碗,看到我们,站起来问我们客从何来。我们说是奉化来的,沿着这条山道就进来啦。婆婆随即给我们打了满满一盆清水,招呼客人们洗脸,说我们这水特别清凉。拗不过主人如此热情,我去洗了一把,顿觉清凉无比,暑气尽消。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2.jpg[/align]

  在老婆婆洗碗处,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水坑里的水是从用竹子从沟里导出,细细一股。我们问这是何地,他们说,这是后头岭。这么说,我们真找到了柏溪的源头,县溪的重要支流之一,就是从这小小的细流开始的。

 柏溪源头就是这么一支涓涓细流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3.jpg[/align]

  也许是深山冷岙少有人来,不多时围了几个人上来。一年纪跟我们相仿的中年汉子招呼他妻子给我闪切西瓜,我们连说不用不用,他们已手起刀落,切开一个,看看不怎么样,又说,再拿个来。两个西瓜切开后,摆了一桌子。见主人如此热情,我们也不客气,加上天热,我们也正口渴,于是一人一块,大快朵颐,不多时,就消灭了大半,主人见我们毫不见外,也分外高兴。我们坐在庭园里和他们聊天,得知此地原是珠头岭的一个自然村,现在已经并入山门村,全村也就四五户人家,现在大部分已经搬到下面去住了。村民也姓王,与山门村人一样,都是同时代从箭岭搬过来的。男主人说他已经在秀水家宛买了新房,目前正做漆匠,不日可以入住。他此行是来看种在山上的西瓜。那洗碗的是他的母亲。问他西瓜收成如何,他说都卖了,还可以,也有七八千元收入。

  吃了人家的西瓜,我们说要替老人家照张相,下次想办法带进来。老人家有些腼腆,说不用不用。我们说没关系的。老人就站在自己的门口,让我们拍了一张照片。

  下图:这就是那位慈祥的老人。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4.jpg[/align]

  园子里还有一位,也是村里人。旁边是他已经上了中学的女儿。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5.jpg[/align]

  除了这几位,还有几个女人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讲的不是本地口音,我们一问,原来是贵州来本地打工的。一位妇女怀抱一个孩子,我们问她,这孩子多大了?是她的第几个。她说三个月了,是第三个。村里人介绍,她生孩子没去医院,自己在这租住的地方生的,他老公接的生,没一会儿就生出来了。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去医院做产?她说没钱。我们问村里人,他们在这里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村里人说,男的给人家上山砍树背树,每天工钱是70元,当然不是每天都有干的。不过一年挣上万把元钱没问题,大概是家里人多,经济条件不会宽裕。我们不禁感叹,生命在贫穷面前,真的没有什么尊严可言。

  下图:贵州女人和她的第三个孩子。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6.jpg[/align]

  旁边,还有一个年轻的贵州母亲将要生产了,她正在努力地为将要出世的宝宝打毛衣。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7.jpg[/align]

  正说话间,从外面过来一个孩子,正努力在拖着几根树枝,满脸通红,兴高采烈。原来他是在帮父母拾柴禾。村里人介绍说这孩子才6岁,已经能够挑起20多斤重的水,家里的好多活都能干。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候我们伙伴中也有这样能干的,但毕竟数量也不是很多。如今,奉化的儿童,能有这样的本事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8.jpg[/align]

  六岁也真该是个还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龄,听到我们的表扬,他就真的钻到母亲的怀里撒娇了。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19.jpg[/align]

  我们问他母亲,孩子大了上学怎么办?她说,送回老家去读书。

  从这晾满五颜六色的小孩子衣服的庭园里,我们感到一股人类繁衍生息的伟大力量,还在这深山冷岙中继续顽强地存在。

[align=center]2006-08-09_223823-20.jpg[/align]

  奉化从一千年多前的唐宋代开始,有大量人口从北方移民迁入本地,他们往往选择在深山冷岙中扎根,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考察先人们最初的卜居之地,我发现一是肯定有水,二是肯定有山。有了水,就有了生命之源,有了山,就有了生存之本。他们一方面依靠当地资源汲取生存所需的东西,一方面也有不断地改造周围的环境。现如今,城市二三产业兴旺发达,山里人纷纷迁居山外。这深山冷岙中,却不断有来自于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外地人口取代本地人继续生活。也许,若干年后,山里还会有人继续扎根下去,这片养育了一个家族的水土,会继续以其慷慨的姿态,为另一拨人提供繁衍生息所需的一切。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8月9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过路客

    感叹自然的魅力,画面是那样朴素,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2008年4月25日
    回复
  • 大道

    谢谢Annie表扬,欢迎多来这里指点哦[lol]

    2006年8月22日
    回复
  • Annie

    这里的文字和照片 让人感到 宁静和兴奋的 交错:)

    http://blog.sina.com.cn/m/AnnieYeLi

    2006年8月22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过路客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除夕的那一抹红 去福建做生意(4)——小镇日子(20) 乡情纯朴 台风苏力外围影响 2005年度摄影展落幕了 春去了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