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自得其乐
  3. 正文

培训散记之三:八角楼 黄洋界

2012年3月29日 2957点热度 2人点赞 0条评论

2012-03-29_012632-0.jpg
 
  【提要】这一天,在八角楼台、黄洋界及博物馆进行现场教育,晚上听课唱红。
 
  3月13日
 
  似听到雨声,醒来,一看,5点多。起来朝窗外看,地好象是干的,回头又躺下,等叫早的电话响起,再醒来时,7点多了。
 
  8点出发,今日上午的现场教学点的是茅坪八角楼,前晚看了资料,知道这是毛在井冈山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而且小学时就有“八角楼的灯光”,所以,对这一名字并不陌生。
  
  车到八角楼景区停下。教员给我们讲“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毛在这个叫八角楼的地方写过两篇文章,一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为《井冈山的斗争》。这是他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阶段性总结和对未来的设想,按照我的理解,他在那儿首次提出了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观点并付之以实施,进而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路线,同时也是中共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要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的首次实践。
 
  八角楼前面,有一个谢氏慎公祠,祠堂进门一个大厅,保留着当年会场的场景,在这里召开过很多重要的会议,会《井冈山》电视剧中湘赣边界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一些场景就在这里拍摄。后面是八角楼才是我们参观的重点,这是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房子昏暗而陈旧,到了二楼,看到屋顶中央有一八角形天窗,原来八角楼是因此得名的。毛当年就住在这个房间里,一些重要的文稿也是在此起草而成。里面的许多陈设,据说都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原物。
 
  离开八角楼,来到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的重要哨口,地势险要。天灰蒙蒙的,在黄洋界往下看,下面的深谷深不见底,远处群山的影子隐隐绰绰地奔来。就我这个不懂军事的,也应该知道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关隘,军事地位非同小可。如今太平盛世,这里也是个观景的绝妙去处。黄洋界发生过“黄洋界保卫战”,这场战斗发生在朱毛会师于井冈山之后的1928年8月30日,史说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曾赋诗:“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因此声名尤盛。
 
  在黄洋界军事前哨,我看到了传说中“炮声隆”的那门炮,看上去丝毫没有诗中所说的气魄。黄洋界没有失守,但是通过其他小溪,井冈山还是被攻破。山区的地理环境复杂,数百人,怎么可能守着那么一大片领地?
 
  黄洋界上有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胜利而建。有关这座纪念碑,教员给我们介绍说,竟也几经存废。纪念碑初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上有朱德题词。“文革”期间被炸毁,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火炬亭”,林彪题写“黄洋界”。1977年,炸毁“火炬亭”,重新竖起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手迹。竖碑的前面还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黄洋界”三大字。一座纪念碑,折射出中国政治舞台的起起落落,也折射出历史的真实性其实全掌握在政要们的口中。我们都记得,文革中,朱毛会师还曾被改成毛林会师呢。
 
  下午的现场教学路程比较短,先是参观学院的陈列室。井冈山干部学院建校仅七八年,没多少历史可说。接着去学院所在的这个叫茨坪的小镇上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这座博物馆与学院处在同一条大街上,离我前一天晚上散步折回的地方,其实也就百八十步的差距。据介绍,最早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开放,我眼前这座则是2005年开建,2007年建成的新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看上去规模宏大。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基本展厅共展出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张。博物馆已经用上了声、光、电、多媒体等陈展手段,相当现代。里面陈设的许多文物是原物,比较珍贵。
 
  距博物馆不远的地方,有个茨坪革命旧址群。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茨坪,在这里居住。1928年7月至1929年1月,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重要机关的驻地,中共井冈山前委、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军械处、军官教导队、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先后设在这里,朱德、陈毅、彭德怀也曾在此办公居住。当年红军到这里时,茨坪还是一个依山而设,仅百余户居民的小村子,村民均姓李。当年恢复红军旧址群时,这里的村民都动迁到了现在茨坪最繁华的天街一带安置,所以,教员说,最早的茨坪人,现在都是这儿最富的。当年支持过红军的后人们,终于享受到了革命果实。
 
  晚上在学院内观看电视片井冈丰碑,一部由学院与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电视片,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接着开展激情教育,唱红歌。一连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映山红》、《学习雷锋好榜样》、《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走向复兴》等七首歌。9时半方歇。
 
2012-03-29_012632-1.jpg
  八角楼的谢氏慎公祠。
 
2012-03-29_012632-2.jpg
  祠堂进门一个大厅,,在《井冈山》电视剧中有这个场景。
 
2012-03-29_012632-3.jpg
  八角楼外景。
 
2012-03-29_012632-4.jpg
  八角楼因这个天窗得名。
 
2012-03-29_012632-5.jpg
  巧遇袁文才的女婿在谢氏慎公祠卖有关袁文才的书。我买了一本。
 
2012-03-29_012632-6.jpg
  远眺八角楼,能想到这里有灯光吗?
 
2012-03-29_012632-7.jpg
  黄洋界,地势险要。
 
2012-03-29_012632-8.jpg
  防御工事。
 
2012-03-29_012632-9.jpg
  纪念碑之竖碑。
 
2012-03-29_012632-10.jpg
  纪念碑之横碑。
 
2012-03-29_012632-11.jpg
  干部学院院史陈列室。
 
2012-03-29_012632-12.jpg
  博物馆外景。
 
2012-03-29_012632-13.jpg
  博物馆大厅。
 
2012-03-29_012632-14.jpg
  博物馆陈列物品。
 
2012-03-29_012632-15.jpg
  博物馆办陈列的井冈山地形仿真沙盘。
 
2012-03-29_012632-16.jpg
  茨坪革命旧址群。

标签: 井冈山 培训
最后更新:2012年3月29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微博周记2012—43 新年第一天 告别开心网 书写人生 第一尖“破戒”记 到处都有乞丐 一个在“相约溪口”笔会上没有亮相的节目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