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即将消失的行业--500年历史的竹纸制作

2006年7月10日 3816点热度 0人点赞 9条评论

  竹纸是奉化的一大传统产品。据《奉化市志》记载,竹纸最早记于史书的时间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距今近500年。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化造纸业的发展,竹纸的市场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如今竹纸制造已经很少了。如今只有两个传统的竹纸加工点还在少量生产,一个是在棠云,一个是在董李。

  说到竹纸在近年来的状况,这里有个小插曲。1997年,当时的天一阁博物馆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基相近的竹纸。修补专家们走南闯北,相继走访了安徽、湖南等国内许多著名的造纸厂家,却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纸张,最后,他们来到奉化棠云仅存的一家竹纸加工作坊--袁恒通破旧的厂房,个个像捡到宝贝似地乐了——从选料、浸料、捣料、打浆到出纸、烘纸,活脱脱像老祖宗蔡伦的造纸术在这里得到再现,竹纸送到南京博物馆化验,结果证明这是他们所遇到过的与古籍纸基最接近、品质最理想的纸张。这个偶然的事件,给奉化竹纸带来了新的希望。

  另外,近些年,农村佛教等活动兴起,传统竹纸的用量大增,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一些书法爱好者也看好这种纸张,用来练习书法。因此,竹纸行情近年来一路看涨。听说,这种纸过去价格最低时曾经跌到300多元一令,如今已经涨到1000元左右了。一户农家,两夫妻自己操作一个小作坊,一年可以挣上三五万元,足够供家里开支和小孩读书之用了。

  最近,有个消息,使董李的造纸业面临全面关闭。原因是,下游的横山水库,从六七年前成了宁波的一只大水缸,库底下接了一根大水管,每天数万吨清水白花花地直接流到宁波寻常百姓家了。自从这一天起,宁波人就格外注意起横山水库的水质。最早,停了上游的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电镀厂不必说,停,有点规模的造纸厂,搬。宁波人一重视,对上游农村好处是农村的垃圾也可以集中起来,用汽车装到奉化的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如今他们的眼睛盯着上游的竹纸小作坊了。我们去时,他们已经接到了上级的通知,说是不能再进行加工了。

  这是我们在一个村的村口,看到的当地政府的一封公开信。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0.jpg[/align]

  为了记载这个传统工艺的操作流程,我们专程去看了一下。

  每年春天,毛竹开始由笋转硬。变成嫩竹,这个时候,农民就把竹砍下来,放在一个大池里进行腐烂,听说催化剂是石灰。这样的池子村子里有不少,依山而建,旁边是一条小溪坑,方便引水而入。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1.jpg[/align]

  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嫩竹的纤维就腐烂了。这时候排净池水,捞出竹子来,剥去纤维较硬的青皮。将剩下的竹肉纤维进行辗压粉碎处理,这个过程,如今已经机械化了。

  下图是他们加工纤维的一个设备,用石头做的设备虽然粗糙,但是耐腐蚀,很实用。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2.jpg[/align]

  青皮纤维,则在炉子里进行加热,再进行软化处理,选择还可以用的。实在不能用,就废弃了,过去也许就晒干作薪柴了。

  下图就是处理青皮纤维的一个炉子,白色的高耸的是一个烟囱,圆形的是锅口。旁边堆着的就是青皮纤维。加热用的火是从右边下面烧的。一切设备都很简单。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3.jpg[/align]

  这是炉锅内的情形。看来这锅是空的,炉子也是冷的。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4.jpg[/align]

  粉碎后的纤维,放入一个小池子里,这时候就开始正式的做纸流程了。先搅混,现在是用一个改进过的潜水泵进行搅拌,使纤维进一步混合均匀。加入胶水,根据需要加入染料。这染料所说也是土法制作的,不是化工原料,因此,如果工艺不好的话,不是很均匀,纸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搅匀之后,这个就是纸浆了。纸浆的稠度完全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因此,这个混浆也许是技术会计师比较高的程序。

  将粉碎好的纤维从在缸内放入池子,左边的那个方形的就是纸浆池。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5.jpg[/align]

  用自制的搅拌机进一步搅拌混合均匀。过去这个是手工操作的,用一根棍子搅拌,工作量很大。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6.jpg[/align]

  纸浆混合好以后,用一个类似筛子的模具在池子里过浆,过浆之后,就会在模具表面结成一层薄薄有类似于豆腐皮一样的膜,把这张膜倒出来,层层叠放在旁边。接下面据说还要挤压,沥去水份。这个过程我们没看到。

  过浆。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7.jpg[/align]

  从模具上取下那层薄薄的纸膜,下面黄色的纸膜已经厚厚一叠了。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8.jpg[/align]

  稍干后,把这一张张的纸膜粘贴在小屋后面的一堵光滑的墙壁上,这墙壁中间是空的,可以加热,以便于纸张的快速干燥。

  贴在墙上进行干燥处理的纸。这纸是黄色的,颜色是在制浆时靠颜料调出来的。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9.jpg[/align]

  为干燥纸张的墙壁加热的炉子,已经被烟熏黑了。这些工序都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完成,因此,屋内的可以想象。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10.jpg[/align]

  干燥之后,要一张一张揭下来,再整齐叠放,然后打包,捆扎。这样,竹纸就完成了。

  村民将加工完成了的竹纸背过小溪,这纸是红色的。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11.jpg[/align]

  加工竹纸不需要太大的地方,我们看到的一个作坊,一条流水线,只要10-20平方米的小屋,一般都临溪而建。因为山村人家本来就是依溪而居的,这样用水比较方便。但是制作这一过程却实在是力气活,因为要烘纸,所以我们看到小屋里面闷热异常。过浆、晾晒、再揭下来,那是一张一张需要手工操作的。每张纸在这个小屋里就需要进行三道工序。实在是枯燥乏味的事情。

  作坊就只有这么大一间小屋,深大概十多米,长蛇形的。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12.jpg[/align]

  回来的路上,我们讨论了半天,觉得竹纸作坊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有机质的排放,因为石灰水是碱性的,而且用量不多,污染应该不会太大。纸浆的排放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引起水的富营养化是有可能的。我们在溪中看到他们浸泡在水中的编织袋旁边,有小鱼成群觅食,说明这纤维是有营养的。

  在溪中编织袋周围觅食的小鱼。混水就是竹纤维引起的。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13.jpg[/align]

  如果能够集中进行嫩竹的腐烂,集中制作,对排放的污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是不是能够解决好污染问题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担心,停止这个行业,对于山民的影响太大了,我们拍摄中的一户人家,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全部费用都来自于竹纸加工,说不要做了就不做了,他们的收入哪里来?由谁来补偿呢?禁令下达之后,山民会不会偷偷摸摸地继续加工?

  远观之,城市的发展,如横山水库的功能改变,使库下游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上游又不允许农民做这个做哪个,这个负担难道只能由水源地所在地的老百姓来承担吗?每年施恩一样进行一些微不足道和补偿,对山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又如何从机制上进行补偿? 

  横山水库大坝下面数百米的地方,河床裸露,几无径流。下面这个村已经发生守着水库没水用的尴尬了。
[align=center]2006-07-10_231104-14.jpg[/align]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7月1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nemo

    没办法了吗?

    2006年8月1日
    回复
  • NoNo

    据了解,大堰一带,每年有300万斤嫩竹,目前除嫩竹造纸一业之外,尚无好的出路。还望各路英豪献计献策。

    2006年7月31日
    回复
  • NoNo

    嫩竹制纸,虽然是传统工艺,因座落在饮用水源的源头,无疑应结束其作为一种产业的存在。但可以用文字和其他手段予以保存。

    2006年7月31日
    回复
  • 大道

    完全同意无语之语[lol]

    2006年7月12日
    回复
  • 无语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的荒芜化为代价的。极端地说,就是先剥夺农民,补贴市民,然后再剥夺市民,补贴某些利益集团。

    2006年7月12日
    回复
  • 无语

    完全处理这种污染,在技术上是没问题的,在经济上是有很大问题。因为清除污染的成本远远超过造纸的效益。

    2006年7月12日
    回复
  • 大道

    今日问了行家,说这个污染,一是来自于酸碱污染,二是有机质,要完全处理,是不可能的。

    2006年7月12日
    回复
  • laiqucc

    看了老大的"报道"(嘿嘿,先权当报道了)建议采取俩个方案:一是根据饮用水标准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工艺并搭建经济型的污水处理设备,这方面的工作貌似有先例的,;另外就是异地产业转移

    2006年7月11日
    回复
  • 朱朱

    仔细看了这个制作过程,以前闻所未闻,也很想试试用这样的纸练书法是什么样子。确实这种问题是否应该能统筹解决。

    2006年7月1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laiqucc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博联社总部来人“相约溪口” 论坛周年庆必须感谢的坛友 也是萧王庙 【调侃】新版捉放曹记 水墨江南 又看春节团拜会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