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感受生活
  3. 正文

盘点2010(博联版)

2011年1月1日 144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2011-01-01_020225-0.jpg
 
  将昨天发的小结修改了一下,发在博联社上,此处收录一下:
  
  ● 时间过得不是快,而是真快!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这一天就过去了。”好象,这一年里,眼睛睁睁闭闭没几回,2010嗖的就过去了。
  
  ● 这一年,每天的日子基本是这样过的:工作日,每天早上7点20左右起床,洗漱毕,开车到单位食堂吃早餐,上班。中午11点半下班,一般推迟5分钟左右去食堂,主要是那个时候人少了,不用排队。不是花不起时间,而是觉得吃饭不过是填个肚子、维持生命最基本之需的“例行公事”,不必太重视。中饭后,在办公室上一会儿网。这习惯已经有14个年头了。午休时间是自己的,可以把音响打开,看些视频新闻,或者干脆看半部电影。剩下的时间睡觉,夏天可以睡上一个小时,只是中午停了空调,特别热的天,会热得睡不着;冬天就只能睡二三十分钟了。中午一觉过后,下午上班的精神会比上午好许多。
 
  ● 尽量做到晚上回父母家吃饭。饭间与父母聊聊一天见闻。饭毕,稍呆一会儿回自己家。这时候,如果觉得累的话,有可能在客厅沙发上小睡片刻,接着散步去(如果下雨,散步就免了;每个星期五晚上是俱乐部的“法定”聚会时间,不散步;偶尔有朋友同学相约聊天,散步时间会缩短或者免了,不过在9、10点钟的时候,我都会回家)。散步一小时,行5公里,回家泡一壶茶,看会儿书。快9 点的时候,再次出去接儿子放学。回来后,帮助妻儿搞卫生,或者他们忙他们的,我还是看书。10点以后,他们上床休息,我便开机上网,至1点左右睡觉。   

  ● 双休日和节假日的上午,我一般都要补觉。没有了上班的压力,早上可能会睡到10点11点才醒。吃了中饭,呼朋唤友,开车出去拍照片采风。数年下来,不说走遍奉化每个地方,没有走过的路是很少有的了。到了晚饭时间,我一般都会准时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晚饭后的时间跟工作日一样的度过。我这人习惯于安于现状,觉得有规律的日子比较充实,尽量不要改变。
  
  ● 这一年,除了上班以维持正常的生计所需外,业余时间基本交给了自己的爱好——拍照、写博。几乎所有的业余活动,都有此有关。一年里做的事情,工作量比上班还大。所以,同事朋友见面跟我寒喧,问我忙不忙时,我总说:上班不忙,下班忙,双休日更忙。对我来说,最讨厌的事情是,有闲着没事干的人,要占我星期五和双休日的时间约我干这干哪。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以已经有了安排之名推掉。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参与。

  ● 回忆一下,2010年经过的大事:1月初,专程到南京拜访奉籍摄影家晓庄老师;下旬,担任旅游集团的文化顾问,给他们的员工讲了一次课,并与他们的领导们一起商量网站建设事宜;2、3月间,筹备“魅力奉化·相约溪口”博联社笔友会,忙了一个多月;4月,配合“中外摄影师看奉化”活动,挑选了一部分照片参与展出,并且与摄影家李少白、王福春交流了数个晚上;4月下旬,到千岛湖参加博联社春季高峰论坛;6月,接待陕西摄影家石宝琇老师一行,一起在奉化采风交流;6月以后,为打算在平遥举办的溪口专题影展忙碌;7月底,承办“晓庄从影60周年回顾展”,这个影展是两年前商量过的,到今年才成功举办,总体设想和内容都是我提议的,活动期间,与摄影评论家鲍昆、摄影家贺延光等前辈老师交流;9月,“溪口•前世今生”影展在平遥顺利展出,效果良好;10月以后,着手俱乐部2010年年册的编辑制作。
  
  ● 自从这几年整天在乡下四处转悠之后,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觉自己与青山绿水黎民百姓的距离近了。特别喜欢与年纪大点的人打交道,从对他们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历的了解中,似可洞察人生的意义,吸取人生的经验。原来我曾想,自己出生在农村,长在普通百姓中,应该最懂得老百姓,这两年下来,感觉当初自己完全错了。前些年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时候,由于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得感谢自己的业余爱好,让我有机会经常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让我经常接触目前流行的种种思潮,让自己有动力不断思考、对比、修正自己的想法。我明白现在的立场观点仍然与真实的世界有差距,但自觉比以前接近了好多。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 世界上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一样的是人只能活一辈子,这一辈子怎么过,完全取决于自己。自从接触到互联网,便让我与时代缩短了差距。20多年前,我从大学校门出来到乡下工作的头几年,时常感到自己的见识和思维方式,大大落后于在大城市生活的同学和同龄人。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网之后,这个差距就渐渐地变得不明显了。1999年开始学做网页,2003年在本地一个论坛任总版,在单位推行办公自动化,2005年开始玩博客,2009年开始玩微博。可以说,在网上,除了不做生意,其他该做的事情,我都及时地做过了。年轻人玩的我也玩,同龄人不会玩的我玩得顺溜。我觉得,接触网络熟悉网络,不是跟风玩酷,重要的是能及时接触最新的资讯,促进自己思维模式的进化。一般人步入社会,都会自觉不自觉形成层级式纵向式的单向思维定势。熟稔网络的人,他的思维方式肯定是开放、扁平、民主的。这是自己感觉上网生涯所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 

  ● 由于先天不足,人文知识一直是自己觉得最欠缺的。这两年,比较注意当地文史资料的研读和收集,起初是出于好奇与兴趣。渐渐地,觉得由于缺少对历史大势、背景的把握,要深入了解本地的史实很难。由于这些年的大量时间扑在拍照、写博、上网上,好多年没好好地看过整本的书,感觉自己的脑子空虚得非补不可了!今年以来,特地配了几副可以看近的眼镜,一有时间就拾起书本读书。下半年,读了许多境外出版的书籍,恶补了上个世纪的历史,感觉好象打开了另一扇窗,了解了许多过去从没细究过的东西。遗憾的是现在的记性没年轻时好了,好多东西看过就忘记了。不过,书,读总比不读的好,以后还要继续坚持。

  ● 这一年经历了一些郁闷的事情。人的精力有限,过分热衷于业余爱好,免不了跟工作发生冲突,这曾招致别人的非议甚至指责。不过,经历过有的事情后,感觉还是挺有收获的。那就是,对他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态更容易理解了。中国的社会秩序是靠单向的制度、纪律和权势衍生的恐惧维持的,人人都生活在可感知的压力和不可言说的生态下,不自由的不仅仅是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理解这一点,那就尽量不让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自己的属下感觉到压力砝码的增重。人家不容易做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再说。
  
  ● 平生最感痛苦的事情是赴饭局。我不喝酒,不喜应酬,在饭桌上,跟会喝酒的搭不上话,无聊至极,觉着那两三个小时如坐针毡,简直是浪费生命。然而在中国的文化中,这事不干则不合群,不合群则会离“主流”越来越远。这对于我个人无所谓,然对单位对工作来说,完全不做则不“称职”。于是很多时候不得不迁就。好在这机会不是太多,我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如果是在城区,则去的时候搭人家的车,回来就步行,顺便把散步那课补上,权作一举两得。当然,有合心合意的朋友相聚或来访,自是另当别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聊古论今,可以学得不少真知灼见。2010年这样的机会不少,值得欣慰。
   
  ● 这一年里的不足是,自己的兴趣还是太广,在网上常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比方上开心网偷菜,在网上瞎逛,东拉西扯闲聊,浪费了大量时间。这些习惯以后可能还是改不掉,但是新年开始,第一个事情是把开心网戒了!节省点时间多看点书,即便写不出东西也不强求自己,就我而言,积累要比输出更重要。坚持拍照这个业余爱好,可以自由调剂的时间,争取三分之一拍照,三分之一时间看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思考、整理。这个行家提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比例大体是合理的,以后要尽量做到。

标签: 总结 生活 节日
最后更新:2011年1月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宋代太白禅师考
中国最长寿孪生兄弟--寿星谱(一) 数码摄影的几个基本常识 秋登大猪槽 天天写信——小镇日子(5) 故园惊梦 春天的颜色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