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有感于老家的移民传闻

2010年10月30日 2260点热度 0人点赞 3条评论

2010-10-30_235647-0.jpg
  
  每次回老家,总有人前来打听,我们村什么时候移民?我说没听说过有这事啊,他们都不相信。他们说宁波在新昌建了一个钦寸水库,那水库的水要通过管道输送到老家下游的亭下水库,水库库容必需增加,因此大坝肯定要加高,水位会一定提升,移民是迟早的事情。
  
  村里人对移民充满了憧憬,是因为从历史的教训看,移民的好处太大了。1979年的时候,亭下水库初建,大坝下面的亭下村最早开始移民,村民被分散到奉化县内各地,没几个月,风传插到陌生地方的村民,吃够了苦头。那里的人们对移民进来的农民另眼看待,那时刚好开始土地承包,移民户分到的土地最差,建房子的地段最差,还时不时地被人捉弄。这个消息传来,后来要移民的人们就很心慌。我家老房子在水平面以下,也是可以移民的,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村里大多数应该选民的,都坚决要求在原地安置,我们的房子就基本在老地基上,垫高1公尺,重建了。时过境迁,数年以后,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人们不必固守在一块地上谋活了,移民到外地的农民,因为紧靠城镇,到企业打工,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的都很方便,发家致富的几率大增,好多在老家的时候穷得叮当响的,十来年之后就发了。
  
  相比之下,原地安置、守着大山的移民户,因为家门口的水库把最好的土地淹了,外出的通道又因为水库的阻断更不方便,所以,境况的改变速度比起移民到外地的慢多了。这时,大家都在后悔自己当初短视,要是也能移民到外地就好了。1990年代,乡镇撤并,老家所在乡并入溪口,原来还算不错的几家企业也随之外迁到溪口。在企业打工的农民,没办法,只好削尖脑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在溪口买房置产,主动“移民”到镇上。20年过去,老家整个村里鲜见新建房子,到处是破败不堪的样子。到如今,还在老家居住的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老弱病残的居多,这部分人,主动搬迁到外地缺少财力。如果有政府给移民政策,他们觉得能顺理成章地跟当年的移民看齐了。所以,他们对移民的愿望非常迫切。
  
  去年亭下水库刚刚经过进行了一次大修。大坝进行了加固、设备进行了更新。所以,在原基础上加高大坝,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现实条件上看,都是不可能事件,再来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也不可能发生。现在风传的移民,主要是配合政府正在推行的中心城镇建、中心村建设进行的高山农民下山举措,对于我们老家来说,还有一个配合水库上游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为水库上游的环境压力减负的要求。这个移民的紧迫性与原来建造水库的移民是不一样的。
  
  前不久有一位几十年前离开老家外出读书而后成名成家的人士,回家听到移民这个传说,对我说,政府这么做是违反物权法的,老百姓应该反对。我说您错了,山区老百姓是很想移民的,他们拥有的所谓物权,主要是那些破房子,贫瘠的土地,虽说这些年老家的农民通过种植花木,收入不比在城镇的差。但从长远看,中国的城镇建设总会有到顶峰,然后再往下走的时候,山区的土地种植多年花木以后,也会有再也无法种植的那一天,几十年之后,这块土地不可能总会有像今天这样的产出,农民们其实天天在担忧这个。要说留恋,可能对乡土的依恋因素会起一点作用,如果是因为对土地和收入的留恋,他们的情绪并不是太强烈。如果政府能够在城镇给他安排房子,他们当然想要啦。这房子他辛苦几十年也建不起来。再说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其实早已经住到城里了,再移民一次,等于把老家那些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卖了一个好价钱,他们求之不得呢。
  
  那位人士说,那那些年纪大的,他们到了城里去干什么呢?我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年纪大的,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工作,不过,他们想的是,按照政策,移民以后,山区的原有承包地还是他们的,他们还可以通过出租或者其他形式获得收益。也可以在城里住一段时间,在乡下也住一段时间,继续耕种土地。实在不行,还可以把城里的房子再卖了,回家度过最后的日子。反正,子女们的后路早已经安排好了。
  
  当然,所有的政策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你眼里的好事,在他的眼里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如果真的要移民了,肯定会有人反对。有人是真反对,有人是借反对求得最大利润。中国的城镇化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已经悄然开始出现逆返现象:许多有钱人怀念乡村时光,开始在乡村购屋置产,作为自己休闲度假的场所。还有一些外来人员,因为成本太高,在城镇落不了户,已经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扎根,我每次回家,都会听到比例惊人的操各省口音的外地人。——乡村的情况变得比任何时候更为复杂。政府的初衷,决不是一个下山移民的政策可以解决的。在近三四十年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政府因建设需要强制的移民潮,接着是因产业转移出现的第二拨农民自主的移民潮。现在正在发生的移民双向发生,掺杂了更多更复杂的因素。清醒一点的主政者,其实不用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强行推行所谓的移民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政策。一切都等自然条件具备了,让人们自主选择。这样,乡村的结构会自然得到调整,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会自然形成。
  
  

标签: 杂感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3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无语

    主政者用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强行推行所谓的移民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政策,不是因为不够“清醒”,而是因为太“清醒”--这样做对他们和他们的家族最有利。作为体制内人士,你应该知道其中的奥妙。
    [reply=大道,2010-11-02 01:01 AM]这个“清醒”者,不在此文讨论之列,呵呵[/reply]

    2010年11月1日
    回复
  • 沈红

    写得好!
    农村的想移出来,城市的想住进去,时代变迁啊!
    [reply=大道,2010-11-01 00:48 AM]谢谢夸奖!哈哈[/reply]

    2010年10月31日
    回复
  • zkwjk

    宁波在新昌建了一个钦寸水库,主要提供给余姚的。是解决余姚缺水难题。不是给奉化的。
    [reply=大道,2010-11-01 00:51 AM]水需要在奉化过路,通过长约25公里的隧洞引水到亭下水库,再通过亭下水库原有通道引水到宁波。
    [/reply]

    2010年10月3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无语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宋代太白禅师考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宋代太白禅师考
    乡村教堂3座 药师禅寺 2010陕豫行(11):万仙山 微周201307 康岭桥 一组在欧洲拍的小花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