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特产队长的身后事——《旧影新照》(四)

2008年10月12日 177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2008-10-12_214415-0.jpg
  老照片上的这位主人公名叫吴丰裕。

  吴丰裕在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就担任大队干部了,当时吴家埠村有三个大队,他是一大队的大队书记。大队合并后,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便成了负责大队集体经济的支部委员,管理着几百亩的桑园和部分茶园,一做做了10多年。

  当时大队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桑蚕,在吴丰裕的精心管理下,吴家埠大队一举成为了当时莼湖收入最多的村,大队集体在全镇最早买上3台进口电视机。曾让邻村的社员们羡慕不已。吴丰裕本人因此在1978年的时候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之一,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已经60岁了,

  吴丰裕已于2002年去世。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吴建川在莼湖镇上经营一家汽车配件商店,二儿子在家务农,小儿子吴建华在建设银行奉化支行工作。日子过得都挺不错。

2008-10-12_214415-1.jpg
  吴丰裕的大儿子吴建川在他经营的汽配店中。
 
2008-10-12_214415-2.jpg
  汽配店所在的位置,过去就是吴家埠村的桑园地。
 
2008-10-12_214415-3.jpg
  吴建川在向我们介绍他们一家在过去30年里的情况。
 
2008-10-12_214415-4.jpg
  这个市场所在地过去就是吴家埠村的桑园。

2008-10-12_214415-5.jpg
  他们身后的车站,过去也是桑园。
  许多村民仍然在这片变成了城镇的土地上工作。
 
  蚕桑曾是奉化农业的重要特产。鼎盛时期全市植桑面积将近3000亩,养蚕农户近1000家。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蚕桑生产日渐萎缩,最少时仅缩减到400多亩,养蚕户只剩下130多户。近年来,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奉化许多地方开发了桑椹采摘游,形成了数个专业村,植桑面积增加到近2000亩。同时,养蚕农户基本消失。蚕桑的产业链在这30年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08-10-12_214415-6.jpg
  这是游客在畈头村的桑围砌里采摘桑椹。
 
2008-10-12_214415-7.jpg
  成熟的桑椹乌黑鲜艳,营养丰富。它有改善皮肤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

标签: 奉化30年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30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咸段子 同一个视角的六年 周记201822 乡间的红色印痕 2014微19 马头村随拍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