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触摸人文
  3. 正文

登丁公尖

2014年1月25日 2143点热度 4人点赞 0条评论

2014-01-25_233443-0.jpg
  
  奉化的山,大多并无奇特之处。雪窦山系的大峡谷因为有山谷悬崖瀑布,集多种元素于一体,算是比较典型的山水胜地。其他地方,再好的景,也只拥有其中之一二而已。
  
  位于万竹村西北,有一小山包,是奉化许多山中比较奇特的一座,从山南的公路看,山形圆圆尖尖,山头光秃秃,说俗一点,好象一个偌大的坟包;说雅一点,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安在宝座上的大佛。从村人口中得知,这山叫丁公尖,有关丁公尖,印象中听到或看到过一个故事,可我在家里现存的地方史料上查找许久,却怎么也查不到,网络上也没发现痕迹。
  
  因为这山的形状奇特,又因为这山有过故事,我无数次在山脚下公路上经过时远眺此山,无数次萌生过想去登临一番的念头。终于经过若干年后,在最近的一个冬日实现。
  
  从山南的公路边,沿着一条狭小的水泥路拐入,车行几十米,发现没路了。弃车登车,经过一座亭子,向着这山进发。这山在路边看着挺近,走起来路却不短。山前有丘陵蜿蜒,夹有一渐次上升的盆地。沿着盆地西边的小径,渐行渐高。有乡人在田里劳作,他们一眼就看出我们是去攀爬丁公尖的,说你们走错路了,他指点我们穿过这盆地中的田埂,说绕到盆地东边,那儿有一条路,是通往丁公尖的专用道。同时,他说,这山上修了庙,修庙的人干了好多年,也种了不少树,可惜那人两个月前去世了,现在这山没有人管了。
    
2014-01-25_233443-1.jpg
  ▲ 从公路边看到的丁公尖。
 
2014-01-25_233443-2.jpg
  ▲ 从此亭开始入山。
 
2014-01-25_233443-3.jpg
  ▲ 开头一段路不错。
 
2014-01-25_233443-4.jpg
  ▲ 向小公尖靠近。山前的丘陵和盆地。
 
2014-01-25_233443-5.jpg
  ▲ 给我们指路的热心农人。
 
  到了东边,爬上丘陵,果然看到一条比较大的路通往山里。沿着这这丘陵顶部的山路,转过一个弯,看到前面山坡上耸立着三块石头,近前了看,原来是人工立起来的。这架势,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西藏的玛尼堆。我也在这上面加了一块石头,向最早创意的人致敬。
 
2014-01-25_233443-6.jpg
  ▲ 从左边转到右边上山。
 
2014-01-25_233443-7.jpg
  ▲ 这三块石头设计得妙不?
   
  继续前行,不多久就到了丁公尖脚下,现在终于能近距离观察这山真面目了。从南面这边看,上面植被稀疏,似乎是谁不经意间用碎石堆砌了一个小山。山脚下有两间石块堆砌的简易棚屋,其中一间供奉着手捧金元宝和如意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另一间供的不知什么神仙。这分明是两个袖珍小庙。
 
2014-01-25_233443-8.jpg
  ▲ 终于靠近山脚了。
 
2014-01-25_233443-9.jpg
  ▲ 山脚下的袖珍小庙,供奉着土地爷土地婆。
 
2014-01-25_233443-10.jpg
  ▲ 另一个袖珍小庙,门前还有不少功德碑。
  
  小庙前有两姑娘经过,好象也是去山上游玩。问她们从哪可以上山。两姑娘羞涩着指点:左右两条路都可以上,右边的难走点,左边的好走点。顺着她们指点的方向,乍一看,好像除了乱石,都没什么路。小庙前有一块牌子,写着上佛山请走天门。这山成了佛山了?佛山还有天门?决定沿着这牌子指示的方向,从左边方向走。
  
  经过小庙门口,绕过一个弯,前面出现一个峭壁,峭壁腰间,有一条用石块垒出的小径,小径尽头果然有一个石块砌出来的门,远远望去,仿佛真是一个可以上天的门。
 
2014-01-25_233443-11.jpg
  ▲ 看到路尽头的天门了。
 
2014-01-25_233443-12.jpg
  ▲ 过了天门看来路,有点险峻。
 
2014-01-25_233443-13.jpg
  ▲ 天门的另一边叫天桥。
  
  小心翼翼走过峭壁,钻过天门,回头看来路,感觉真有几分险峻。然而,这险峻才开头。接下去的路,全是在山间的峭壁上,呈之字型上行。这所谓的路,也全用乱石堆砌。每到一个转弯处,或者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路边必有一个用石块垒出来的小棚,棚里面必供奉着各种神仙、佛像,这样的棚约有七八个。
 
2014-01-25_233443-14.jpg
  ▲ 上山的路,看得出路的样子吗?
 
2014-01-25_233443-15.jpg
  ▲ 路边这块石头,像不像元宝?
 
2014-01-25_233443-16.jpg
  ▲ 路边好多小棚屋。
 
2014-01-25_233443-17.jpg
  ▲ 每处小棚屋都是袖珍小庙。
 
2014-01-25_233443-18.jpg
  ▲ 这间供着什么娘娘。
 
2014-01-25_233443-19.jpg
  ▲ 这个无疑是财神。
 
2014-01-25_233443-20.jpg
  ▲ 这间棚屋的顶被大风吹掉了。
  
  行到山腰间,轻度恐高的同伴不敢往上走了。我独自一人继续向前,后一半的路,石块堆砌得更加潦草,好几段几乎无处下脚。越近山顶,山上愈加乱石丛生,草木稀少,偶有几棵松树长在峭壁上,俯仰之间,不时产生正在攀登华山的感觉。
  
  好在这山不是太高。20分钟以后,我登至顶上。
  
  山顶面积不大,不过挺平整。最高处又筑有两间相对的石头棚屋,面南一间后面正中供奉着布袋弥勒,前面也是一佛像。与此相对的那个棚屋小了许多,是插香的,两间棚间组合起来,俨然一个标准的庙宇。我想,这山被称之为佛山,大概一方面是因为这山看上去像安坐山间的大佛,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山上有着星罗棋布的小庙宇吧。
  
2014-01-25_233443-21.jpg
  ▲ 接近山顶。
 
2014-01-25_233443-22.jpg
  ▲ 成功登顶!
 
2014-01-25_233443-23.jpg
  ▲ 山顶上供奉的是佛。
  
  站在丁公尖尖顶,四周景物尽收眼底:东南方向是万竹村,黛瓦白墙的民居鳞次栉比,看上去很是安详。其余三面,脚下是绵延的丘陵,间有层层叠叠的梯田,弯弯曲曲的山路,间杂有一二座小水库,远处是更高的群山。许是冬天的缘故,加上这天有很严重的雾霾,我看到这山间的基本色调是灰黄色的,许多山地裸露着土色,山的脉络晰得很。看来这丁公尖看着不高,到了顶上,却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2014-01-25_233443-24.jpg
  ▲ 山脚下,远处是万竹村。
 
2014-01-25_233443-25.jpg
  ▲ 山脚下的另一面。
  
  刚才在山下碰到的两姑娘坐在山顶一角聊天谈心,问她们是是不是住在山下?答曰一个是本地人,一个是外地人,都在城里上高中,星期天来此游玩。一会儿,又上来两个半大小子,说是本地人,在本地上初中。看来,这里还是当地人游玩的好地方呢。
  
  盘桓片刻,沿原路下山。到山脚间与在此歇息的同伴会合。居高临下看,从东边一条道下山,似乎更加便捷,于是改道从东边下。这一路下去,除了开头一段比较险峻外,接下去的就是直直而下的台阶路了。就这么的,从南面上山,东边下山,走了一个环线。总结的感受是:南面那条路险恶,但能看更多美景,东面那条路山走着容易,但对风景的感受,却有些直白。看来,我走的线路,应该算是正确的。
 
2014-01-25_233443-26.jpg
  ▲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下山的路看上去更加险峻。
 
 

标签: 登山
最后更新:2014年1月25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微周1747——忙于跑腿 造血干细胞捐助场面感人 微周记1915 北京两天(手机照片) 微周201317 博联社总部来人“相约溪口”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