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边摄边写
  3. 正文

松岙王家山

2012年6月21日 2856点热度 2人点赞 0条评论

2012-06-21_004051-0.jpg
    
  松岙是奉化最东面的一个小沿海小镇。这个镇几乎所有的村都在象山港边,唯有这王家山村是个例外。从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不折不扣的是一个小山村。村离松岙镇的交通主干道有近3公里路程,村外有一个百万方库容的淡水湖水库,与村连接的道路通过水库边的半山腰进入。村中有一小溪蜿蜒穿过,村居沿溪在山坡上依次排开。村中的民居多是老建筑,墙大多为石块或青砖砌就,村巷中还保留着石蛋铺就的小道。——看得出,这个村还没有被“旧村改造”和“美丽乡村”等计划过。
  
  王家山的村民均姓王。光绪《忠义乡志》载:王家山,九龙山东南,王姓明时迁自镇海。说明这村至少已经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了。我曾于2005年、2006年两次到过这村。当时感觉这个村的许多房屋已经相当破旧,村里的居民不多,许多房屋正在倒塌。一晃过去五六年了,上个周末再去,发现村里房屋更破,人更少了。只有三样变化比较醒目:一是村里的祠堂新修过了,二是村头新修了一个小寺,三是进村的路又在改造了。
  
  我第一次去松岙,是2005年的春节期间。当时在报上看到报道,说王家山要修进村的路,设计的方案中,有可能破坏村口外一个有奇石古树的名胜,有村名向上级写信提议保护自然景观,交通部门实地察看后修改了方案,使这些名胜得以保留。这个报道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一场大雪后的次日,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摸索着进了该村。第二次是2006年春天,梅花正开的时候去的。那年为松岙制作一本画册,去王家山是专门为了拍摄古村风貌和进村路边的奇石古树。那次跟朋友一起拍摄的几张照片后来选入了那本画册。有关这个村的一些印象也因为两次进村,并且有留下来的照片可供回忆而更加清晰,对一些细微的改变也很有感触。
  
  在村里碰到几位老人,其中一位老先生陪着我们转了半个村。在村头最先碰到的两个大妈,在我们离村前,又热心地打开祠堂大门让我们参观。我发现其中一位大妈很像是我六年前偶尔拍摄过的一位,取出我随车带着的照片,细细对比,发现果然是她,于是把那张照片送给了她。大妈很感意外,聊起来,她的儿子居然跟我住在城里同一个小区,去年她在儿子这里住了8个月,而且经常在小区公园里休息。我想有可能在某一天跟她碰过面,可换了一个环境,怎么也认不出她了。
  
  曾经听说过这个村要撤销外迁,但是从目前正在建设的公路看,估计这个计划改变了。几位老人都感慨,这王家山曾经有200多户人家,而现在还在村里住着的,只有四五十个上了年纪老年人。陪着我们转了半个村子的那位老人,指着横跨村中一座颇有古味的石拱小桥说,自从建了这座桥,王家山就败落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条小溪就是一条蜈蚣,蜈蚣被这桥撑住了,还能不败?
  
  而在村口碰到的一位大妈却对这个村很为乐观,她说这村空气好,风水好。村口的菩萨说了,这里姓王的不住,外姓人也要来住的。据说她的儿子现在在军界做事,已经官至军级。村子看上去败落了,村里人却不会败落,他们只是挪了一个地方,在更广阔的天地发达去了。
     
  
2012-06-21_004051-1.jpg
  村外的淡水湖水库。2006年春拍摄。
 
2012-06-21_004051-2.jpg
  2005年春节,第一次来该村时,在进村公路边看古树奇石。
 
2012-06-21_004051-3.jpg
  2006年春拍摄的这个地段。
 
2012-06-21_004051-4.jpg
  这是今年在同一个地段差不多的视角拍摄的。看得出路面正在改造。
 
2012-06-21_004051-5.jpg
  奇石古树构成的一个名胜,村里人将此作为宝贝。2006年拍摄。
 
2012-06-21_004051-6.jpg
  这张后来入了画册。2006年拍摄。
 
2012-06-21_004051-7.jpg
  2005年第一次来时拍摄的村景。
 
2012-06-21_004051-8.jpg
  现在村头的袖珍小寺。原来是一所学校。也许再早这里就是一座寺庙。
  
2012-06-21_004051-9.jpg
  小寺旁边曾经的公共建筑,上有“合作医疗”字样,这房子至少有四十年的历史了。
 
2012-06-21_004051-10.jpg
  村口的一排建筑整修一新。
 
2012-06-21_004051-11.jpg
  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村里的祠堂。
 
2012-06-21_004051-12.jpg
  穿过村的小溪。
 
2012-06-21_004051-13.jpg
  溪中的小石拱桥。
 
2012-06-21_004051-14.jpg
  幽静的村巷。
 
2012-06-21_004051-15.jpg
  村道依旧是石蛋路。
 
2012-06-21_004051-16.jpg
  放置的木桶是养蜂的,五六年前,这位置是村民的厕所。
 
2012-06-21_004051-17.jpg
  这是村里最有特色的建筑。
   
2012-06-21_004051-18.jpg
  弄堂很有意境。
 
2012-06-21_004051-19.jpg
  这个景也很有意思。
  
2012-06-21_004051-20.jpg
  这院子五年前拍过,不同的是远处的房子更破了。
 
2012-06-21_004051-21.jpg
  房屋倒了之后被荒草侵没。
  
2012-06-21_004051-22.jpg
  行至村中的高处,鸟瞰全村。
 
2012-06-21_004051-23.jpg
  陪着我们转了半个村的老先生。
 
2012-06-21_004051-24.jpg
  这两位大妈是我们进村就碰到的,我们离开时,也是她们目送我们离开。
  
2012-06-21_004051-25.jpg
  2005年我拍摄的一张照片,正是上图中的右边那位大妈,看得出这些年她老了不少,不过,她说她今年已经76,看上去还是不显老的。

标签: 乡村
最后更新:2012年6月2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20年前,从北京一晃而过 四月追剧 一位老人的N个表情与山村的变迁 换车记 相约大堰的大老爷们 看上去很美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