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寺观教堂
  3. 正文

关于梅山的几个记录

2011年11月9日 2708点热度 2人点赞 2条评论

2011-11-09_011036-0.jpg
  
  与博友吕名相约,带上各自的太太,一起登奉化境内的一座小有名气的山——梅山。下面,记录一下与梅山有关的几样事体。
  
  ★★★梅山之“夸海口”★★★
  
  事先,在网上查了一下线路。印象中,梅山西侧的那条路,12年前曾经走过。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持续的晴燥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当时,我是本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副总指挥。这天上午,上级的一个森林防火现场会在梅山所在的镇召开,我也参加了。镇党委书记在现场向上级领导表态说:我们一定严密控制,落实措施,确保不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请领导放心!我听了吓一大跳:森林火灾是随便夸个大口,说控制就能控制的?果然,当天晚上,我已经在家吃罢晚饭休息了,同事来电话,说这个镇发生森林火灾,让我赶紧去现场。我马上赶回单位,跟着市里的主管领导到了这个镇。在火灾现场山脚下,下车就见到了上午刚刚夸海口,说绝不发生一起火灾的镇书记,他站在马路边,见了我们,只打了个招呼,脸上的表情好不尴尬。
  
  火扑救到晚上10点左右,总算灭了。人马刚撤到山脚下,却见隔着一大片田野,对面数公里处的山头上又燃起了大火。一般的山火都是白天,从山脚下烧起的,可这回是半夜时分、从山顶上烧起的,好不蹊跷!我们又赶往对面救火。我记得我们停车的地方,叫梅山下村,着火的就是梅山。我们在漆黑的夜色中,依靠前面一个手电筒的指引,深一脚浅一脚上山。快接近火点时,我接了一个电话,走慢了点,结果拉在了队伍的最后。没了手电照路,我上也不得下也不得。没办法,只能依靠手机键盘那点非常微弱的光亮,在一片毛竹山中连滚带爬下了山,在村口的车中等救火的下来。待扑火队员把梅山那片山火扑灭,已经过了子夜了。
  
  那场火后,我们常把那个镇书记的海口当笑话讲。当然,在当代中国,这夸海口的大话听着像笑话,但很管用。当年的这位镇书记,如今已经在隔壁某市做了好多年市长,马上要升任书记了。
  
  由于这个原因,我对梅山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具体怎么走,却早已经忘记了。行前,我查了谷歌的卫星地图,测得梅山顶的海拔近380米,从东边一侧有一条路,在卫星图上若隐若现,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决定从东线上。
  
  ★★★梅山之接引庵★★★
    
  梅山东侧有个方门村。在村中问了几个人,找到了通往山脚的路,驱车到达这条新修水泥路的尽头,就是梅山脚。山脚下有个寺院,近前探视,发现这个寺院名为“梅山接引庵”,大概是世俗的接待站差不多的意思。
  
2011-11-09_011036-1.jpg
  ▲接引庵。
 
2011-11-09_011036-2.jpg
  ▲鼎上有“梅山接引庵”字样。
 
2011-11-09_011036-3.jpg
  ▲接引庵全景。
 
  在庵内转了一圈,没看到一个人。庵北侧,有一条比较宽的路通往山里,我们认定这应该是我在谷歌地图中看到的路,于是从此入山。
 
2011-11-09_011036-4.jpg
  ▲经过一片幽静的毛竹山。
 
2011-11-09_011036-5.jpg
  ▲见到路旁一棵“歪竹”。
   
  ★★★梅山之“梅福”传说★★★
   
  回头来说一说,这山为什么叫梅山。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每逢大雨过后,这山脚下被山洪冲出的石块形如梅子,剖之有核,因此得名。这石块,我们没发现。还有一种说法的来历更早。据《四明谈助》的记述:梅山,“县南三十里。《宋志》谓梅福曾游此。”
  
  梅福何许人也?我查了许多资料,发现这梅福可是个人物!
  
  综合网上各方说法,关于梅福的生平大体如下:梅福乃西汉末年生人,少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权,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政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皇太后之侄王莽封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忧国忧民,上书朝廷,指陈政事,并讽刺王凤。梅福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反惹得朝廷老大不高兴,被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梅福一气之下挂冠而去,隐居于南昌城郊学道。这是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 年)的事情。公元8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曰新。梅福为躲王莽的挟嫌追究,逃离南昌,在全国到处流离,许多地方都留下过他的痕迹。仅奉化周边,除了奉化梅山,在鄞县有大梅山,在舟山普陀有梅岑,都与他有关。在杭州,传说梅福曾经于天目山植茶18篷,是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现在有名的西湖龙井产地梅家坞,传说系他的后人。梅福虽然官不大,仅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公安局局长,但他耿直忠良,赢得了后人的敬重,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高宗赐封梅福为“吏隐真人”,他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道家仙人。
  
  如从此说,则梅山的人文史一下子可上推到2000年前。
  
  ★★★梅山之“葛仙翁”传说★★★
  
  《四明谈助》还提到,梅山“其东兀立众山中,峰峦奇秀,东为登山,有寺;南为鸣雁馆;西为丁令威丹井,井仅一勺,常随海潮上下,俗呼为‘海眼’。(《曹志》)”看来,这个地方有寺院,也已经由来已久了。
 
2011-11-09_011036-6.jpg
  ▲登山好累!有驴行者超我们而去。
 
  从这条山道登梅山,说实话有点累。谷歌地图显示从下面的接引寺,到山顶,落差近300米,而这一段的直接距离仅700米。我们穿过一片竹林,接下来一刻不停的全是上坡的台阶,容不得半点歇息。直到半山腰,见到一座凉亭和一进小庙分立路两旁,我测得这里的海拔高度是220米。
 
2011-11-09_011036-7.jpg
  ▲山腰上的一亭一庙。
   
  凉亭柱子上贴着一张纸,近前细看,却是梅山顶上的“尊顶禅寺”的劝募书。上面的文字,描述了“尊顶禅寺”的来历:“尊顶禅寺座落于……梅山凤凰窠,创建于东晋时代,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据传东海大盗葛仙翁,在海上劫船杀人,作恶多端,后经观音菩萨点化,当下醒悟,到梅山修行,终成成果。对以前所作罪业深感愧疚,于是常为广大百姓除病消灾,有求必应,并到海上巡视,每当有大风大海或为海盗抢劫,葛仙翁菩萨都会大显神通,尽力保护渔民,渔船,使他们化险为夷。东海渔民和广大百姓为感谢葛仙翁菩萨,发心在梅山修建尊顶禅寺,一千六百多年来多次兴衰,屡修屡毁……”
  
  浙东民间的“葛仙翁”,指的是东晋时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葛洪(公元284年~364或343年),自号抱朴子,字稚川,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丹阳郡句容人。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除了医药学上的贡献之外,他同时还是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世称小仙翁。史传葛洪在奉化一带留有不少足迹。如江口有座塔山,古称甬山,具丹霞地貌,山间多丹崖洞穴,相传有七十二洞。葛洪曾在洞中炼丹。民间有故事,说洞中有巨蟒为害,伤人无数,葛仙翁施法术镇杀之。民感其德,筑庵塑像,奉祀纪念。江口塔山清水庵殿侧,今犹存葛仙洞古碑。葛仙翁本是一个善良的出家道人,怎么一下子成了海盗呢?民间传说的想象力真是丰富。
  
  在山间凉亭稍作休息,继续攀登,转过几道弯,正气喘吁吁间,看到山间有一泉,莫非这就是常随海潮上下,俗呼为“海眼”的“丁令威丹井”?不过这是在山的东南侧啊,这么高的地方,想与海潮上下,似也不大可能。山间没处寻人去问,只好存疑。
 
2011-11-09_011036-8.jpg
  ▲山间一泉。
 
2011-11-09_011036-9.jpg
  ▲为太太留影一张。
 
2011-11-09_011036-10.jpg
  ▲怎么这么多台阶,老走不完呢?
   
  ★★★梅山之“尊顶禅寺”及“普同塔”★★★
 
  再向上走,行不多久,上方又现一亭,亭前山崖上,野花烂漫。我估摸着离尊顶禅寺应该不远了,脚下顿生些许力气。疾步行到亭前,哈,前面豁然开朗,在一个广达十数亩、三面环山、一面临渊的平台上,有一个院落座北朝南,院内筑屋舍数楹,好一个“凤凰窠”,太形象了!院门的门楣上写的果然是“尊顶禅寺”。
 
2011-11-09_011036-11.jpg
  ▲亭前山花烂漫。
 
2011-11-09_011036-12.jpg
  ▲尊顶禅寺大门。
 
2011-11-09_011036-13.jpg
  ▲凤凰窠中一禅寺。
  
  进得寺院,却大失所望。平时听人常说的有名的梅山寺,就这么个破败景像?房子多破旧不堪,墙皮斑驳,屋内杂物胡乱堆放。大殿之后的一进房子是小庙,上书“玉皇殿”,供奉的应该是玉皇大帝吧。旁边安放的几个神像却不知是谁。转了一圈,未见一人。同伴去天王殿进香一枝,顺便敲响案旁木鱼,听到有人叫:“不要动木鱼!”循声看去,不知道从寺院东厢二楼的什么地方冒出个僧人来。
 
2011-11-09_011036-14.jpg
  ▲大殿。
 
2011-11-09_011036-15.jpg
  ▲玉皇殿。
  
2011-11-09_011036-16.jpg
  ▲院内这几个破败的石头,从文字风格上看,应该是古物。这是寺内见到的唯一有点沧桑感觉的物件。
 
  我转上二楼,走到刚才僧人喊叫的地方,却不见了他的人影。这时听得山间有人声喧哗,抬眼一看,有一群男女说笑着从寺前经过——正是上山时超越我们而去的那帮驴友。我问他们这近处还有什么好玩的?他们说,这山顶周围没东西了,不过,从寺院前面过去,有一岔道,那儿有一宝贝,是这儿开山和尚的墓塔。其中一女的说,应该是晋代留下来的,去看看吧。
  
  按照他们的指引,在离寺数十外的山麓上,果然发现有一座古朴的石塔。这塔高约二米五左右,塔身呈六角形,全部用石块砌成,石块之间有榫形咬合,除了有一石块的榫角掉了,以一块乱石填充外,其余石块均雕琢齐整,楔合严密。看上去像是一座墓塔。六角形的塔身,石块榫合得如此完美,光凭经验是很难做出来的,这个匠人太有能耐了!我们感慨,现代的石匠中,具备这般功夫的,估计非常难找了。
 
2011-11-09_011036-17.jpg
  ▲石塔全景。
 
2011-11-09_011036-18.jpg
  ▲塔上的方孔。
  
  塔身西侧有一方孔,用一块方石堵着,方石朝外一面雕凿两个浅眼,似乎就是为了容下一只手抓起。我去探了探,发现这块石头是活动的。我不敢贸然取下,怕惊动塔内安息的“主人”。塔顶上有一柱棱形的实心的石柱,上覆有一座莲花造型的华盖。柱身上刻有许多字,我拍了下来,细细辨认,似有五面五句,难辨先后,分别是:
  
  塔院里面入幽魂
  幽魂若要生净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历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辛亥造藏普同塔
 
2011-11-09_011036-19.jpg
  ▲塔顶石柱。
   
  这些文字,提示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建塔的年份应该是辛亥年,可惜上面没有写明朝代,但我们分析,是跟辛亥革命同年的1911年比较靠谱,因为从塔身石块的风化程度看,这塔造的年份不会太久,如果是晋代的,早就该风化得不成样子了,而且以前建的话,应该会在落款上标明朝代年号,只有1911这年,大清已经摇摇欲坠,国民革命正如火如荼,刻写铭文的不知如何表达,干脆笼统写了“辛亥”。而再下一个的辛亥年是1971年,不可能修造这样的塔,即使造了,也肯定用公元纪事了。
  
  文字提供的另一个信息是这塔叫做“普同塔”。何谓“普同塔”?回来后我查了资料,百度百科提供的至少有三处: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猗园普同塔位、江西宜春市洪江乡塘家山普同塔、山西壶关县城普同塔。普照塔多是用来埋藏寺院僧侣骨殖的。再进一步检索,全国各地叫普同塔更多,民国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净土宗印光法师(1861~1940),在任苏州灵岩山寺住持时,曾经撰写过《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提到“常州天宁寺,有四众普同塔,系开一大穴,中作四隔,于上塔四面,各开洞户。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各骨袋投诸穴中。”而他主持修造的苏州灵岩山寺的普同塔,规模更是惊人:
  
  “灵岩寺造此塔,仿其法而变通之,作普通,特别两种。普通者,其塔下开四穴,上竖四塔,是何众骨,由何众塔背洞口,将骨袋投入。特别者,上建西方三圣佛龛,后作小龛,供入塔者牌位。下用水泥作地室,分东西两序。每序四弄,每弄对面两向,每向六格,每格若干号,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九号。龛室分为四部,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化者之骨,装瓷坛中,由佛龛下入室安置。若预先纳费报名,订安某格某号者,无论何时入塔,皆依所订而安。否则先入者在前,次入者在后。上盖五间大屋,正中三间佛龛,下即特别制塔。龛后东西四塔,即普通制塔。两边二间,为香灯,司水,及年老不能随众者所住。长年专一念佛,俾亡者常闻佛号,莲品高升。存者痛念无常,急求往生。冥阳两利,同沐契理契机之深恩。见闻发心,共修心作心是之妙道。庶博地凡夫,仗佛力而超凡入圣。既预海会,即此生而断惑证真。实了生死之最胜因缘,亦寿终后之极善归宿也。颂曰,净土大法门,十方佛共赞。存亡勤修持,速得登觉岸。”
  
  原来死后住进普同塔的人,还能“仗佛力”同登西方极乐世界呢。
  
  塔旁还有几堵石墙,可以看出当年建有石屋。是最早的寺院?还是看护这塔的墓庐?也无从查起了。
 
2011-11-09_011036-20.jpg
  ▲塔旁石墙。
   
  再回到寺内,见刚才那个僧人正在大殿前面的露台上溜跶。于是上前询问寺院及前面那塔的情况。这年轻僧人说他刚刚受戒,来此不久,对寺院的历史不大知情,而且他也只潜心修炼,对寺内外的事情不大关心。有一次他碰到几个孩子在前面那塔旁游玩,他取下过塔庙石孔上的石头,抱了孩子的腿,让孩子往里看,孩子说里面全是白骨。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还戏说:我功夫还不够深,不然,用神通眼看看是怎么回事。我说那你啥时候功夫到家了看一下啊。他说,我看了也不告诉你,不然,都要找我,我不烦死了?
  
  回来之后,跟朋友议论起这塔的来历,有朋友说,有可能是最初建寺时,在这地基下挖掘到许多无名无主尸骨,收集后全部放在了此塔中。我觉得这跟塔顶柱子镌刻的几句话中的“幽魂”吻合,这解释比较合理。如果塔建好后,后来去世的僧人骨殖要放入的话,那个小洞显然不够大。
  
  山上转了一圈,天时不早,太阳也早已躲到厚厚的云层后面,我们打道回府。俗话说山上容易下山难,果然,连续的下台阶,没一会儿,小腿肚子就抖得不行,好在路不是太远,不需用太多力气。没一会儿,我们就下到了山脚,上车回家。
  

标签: 寺庙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暮雨晨风

    梅山另有一说,每年的端午前夕都有朝拜者登山朝拜,于是在端午节那天梅山便会下一场小雨,人称(洗梅山),意思大概是洗清前日的灰尘,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reply=大道,2011-11-10 00:38 AM]我问寺内那个和尚,说端午活动是你们组织的?他说,哪里,都是自发的。他对这个活动很烦,认为打扰了他的修炼。哈哈[/reply]

    2011年11月9日
    回复
  • 沈红

    你走一趟,总有不少收获。同享!
    [reply=大道,2011-11-10 00:38 AM]走一趟以后,考证的事情更多,哈哈[/reply]

    2011年11月9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微周1713——百花盛开 邻家女孩的狗 微博周记2012—10号 微周201349 纠缠 黄埔老兵江辅芳辞世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