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边摄边写
  3. 正文

再访梁家墩

2011年5月31日 3133点热度 2人点赞 1条评论

2011-05-31_230432-0.jpg
     
  关于本地乡村的博文,我已经累计发了将近20个,但似乎从来没有像梁家墩这篇引起过这么多的关注。我和朋友上次在梁家墩转了一圈,便得出一个武断的结论,认为梁家墩地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边缘,已经不会有太多文脉的传承。但是关注我这个博文的梁家墩朋友们给了我当头一棒:他们在网上留言给我提供了许多信息,说明梁家墩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迹,还有一批倾心于地域文化和家族史迹的热心传承者。其中有个留言写道:
 
  “梁家墩地处奉邑城东有“金钟送峙,剡水长流”之胜,村南有墩占地三分以石垒砌曰“梁家墩”,因以名村。村以长山为屏障,以南溪(县溪支流)为水脉,梁氏发祥得益於此。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古有“瑞墩安镇、镜池常明、鱼唇春浪、鹭颈秋波,南溪虹影、古刹雷声、佛山龙松、岩庵仙洞、鼓岩传名、战坪留迹”十景,今尚可觅其踪迹。村内有四祠二祖堂。怀本堂祀始祖长福公,俗呼新祠堂;世美堂祀仁房祖瑾公,俗呼美众祠堂;务义堂祀义房祖珍公,俗呼义房祠堂;柏茂堂祀信房派下柏房祖,俗呼柏房祠堂。思贻堂祀六房太祖龙川公,俗呼大堂前;又有小堂前堂号失考。除此之外,世美堂前南溪之上,有始建于明代的五洞石梁古桥曰南溪,古名长隆桥俗呼老桥头,与新桥东西相望。南溪桥畔有古刹新丰庵为梁氏香火之所在。长山有峰突起曰汉城山,宋宝庆《四明志》言之甚详,又有始建于唐末之汉城庙,为一乡福主。”
 
  这些评论和留言诱惑着我很想再次走访梁家墩。事实证明,再次走访梁家墩,对改变我这几年对一个地域的粗浅观察和草率思考的模式,很有好处。进而我觉得,今后在对一事一物下结论之前,自己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
   
  上个星期六下午,天色阴沉,风吹在身上的,甚至感觉有点冷。应酬接待公务客人的活动一结束,我即驱车再次赶往梁家墩。我热切地向往着,在熟人陪同下的看到的梁家墩,会给我留下什么样的新印象?
   
  与我在网上接上头的是梁家墩村的一个后生,单名一个“栋”字。在QQ上,他说也在机关上班,开会的时候见过我,不过我并不认识,想必是碰到过,但没留心注意。我在QQ上跟他说,他的名字起得妙,倒过来就是栋梁,是大材。这回在村里见了面,感觉他长得与名字很相配,——高大、修长、儒雅。别看他年纪不大,可对当地的民俗民情却了如指掌,是2007年梁氏家谱的编辑。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梁家墩,他还找来了村老年协会的副会长梁国先,一个和善的老人,一起陪我转。我们这边刚握手寒喧,那边又快步走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豪爽老人,一开口就叫我网名:大道如水是不?你前几天来我们村拍照了对不?我正看你的博客呢!我大骇:这是什么地儿啊!怎么我冷不丁成了名人了呢?
   
  在两位主人的陪同下,这回我重点在村东转了一圈。
  
2011-05-31_230432-1.jpg
  ▲ 进入村中,两位主人指着这幢老建筑说,这幢房子的二楼,是村里的第一代小学。
 
2011-05-31_230432-2.jpg
  ▲ 这是第二代小学,梁栋曾经在这里念过两年书。
 
2011-05-31_230432-3.jpg
  ▲ 梁栋说好多年没进来了,这里现在办着一个小厂,原先的教室都成车间了。
  
  上回我和朋友转的是村西,村西确实新房子多,老房子多藏在村东一片新居之中呢。转了一圈,新的观感就产生了:
  
  原来这梁家墩村原有的老民居,都是围绕着村主道上那座“思贻堂”为中心,呈回字形展开的。这个布局跟浙东民居的风格很吻合。他们告诉我,“思贻堂”是村中的老“堂前”,早先并没有路穿过,1984年村北亭下渠道上修建那座“梁家墩”时,为了村民通行方便,把“思贻堂”的前后墙打穿了,于是“堂前”变成了穿堂,看上去成了过街楼的样式。
  
  “思贻堂”朝南,围绕着它,呈回字形的排开的老民居,东面的房子朝西,西面的朝东,南面的是大门和通道。不过,现在这里许多房子被改造过了,高高低低、凹凹凸凸,看上去很杂乱,不仔细观察,外人还真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但是,在他们两位的指点下,那回廊深深,屋宇相接的老样式还能想象出来。梁国先老先生说,过去在村子里转,下雨天不带伞不用淋雨,也不会湿鞋。浙东人净这种民居叫“走马楼”,是大家族聚居的传统建筑样式。
 
2011-05-31_230432-4.jpg
  ▲ 回廊深深,庭园浅浅。
 
2011-05-31_230432-5.jpg
  ▲ 石板前挂面,算是比较奢侈的建筑。
  
2011-05-31_230432-6.jpg
  ▲ 在老房子中加工外贸产品的妇女。
  
2011-05-31_230432-7.jpg
  ▲ 村南有一条小河,两位主人介绍,这在过去相当于护村河。以前当地土匪横行,这河起到了相当好的隔离作用。
    
  在老建筑中穿行,经梁国先老先生指点,发现有几处建筑的石磉盘显得颇有奇特。梁栋说,上回有专家说,这石磉是明代的样式。相对于我们在农村常见的鼓形石磉,这些石磉形态确实清瘦、雕功洗练,至于是不是明代的,有待于专家进一步认证。
  
2011-05-31_230432-8.jpg
  ▲ “思贻堂”的石磉。
 
2011-05-31_230432-9.jpg
  ▲ “怀本堂”的石磉。
 
2011-05-31_230432-10.jpg
  ▲ 梁国先老先生认为这村子里最老房子的石磉,这三个地方的石磉看上去是一个年代的,有专家认为是明代的样式。
  
  紧邻上次我们到过的梁氏宗祠“怀本堂”的东边,居然还藏着另一座宗祠。两位主人带我从“怀本堂”大门进去,经大殿东墙的边门,经过一个弄堂,就到了那座叫做“世美堂”的祠堂,这“世美堂”看上去规格要比我们刚刚经过的 “怀本堂”小许多。主人介绍,梁家墩共有四个堂,这“世美堂”建于清康乾时期,是梁家墩四个祠堂中建得最早的,事实上,“怀本堂”原来也很小,1961年春,遭受飓风袭击,祠堂被吹倒,次年秋,村里将溪南“务义堂”拆迁至此,与“怀本堂”合建,形成正堂七开间,左右厢房五开间的建筑格局,建筑规模远大于前。只是重建时由于担心祠堂过高又被台风吹到,于是将屋柱分别锯断了60公分,因此现在看起来“怀本堂”建筑整体较低。现在村民办事,大多在“怀本堂”进行,如果人数比较多,这“世美堂”也可以派上用场。
 
2011-05-31_230432-11.jpg
  ▲ “世美堂”。
  
  在再次经过连接两座宗祠的那条弄堂时,梁国先老先生说,别看这小小的弄堂,过去是从奉化城区通往奉化东北部的要道,不过现在路修多了,这里早就废弃了。
 
2011-05-31_230432-12.jpg
  ▲ 连接两座宗祠的狭小弄堂。两头均已筑围墙封闭,有谁能看出来是当年是条周边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提到这条当年的“通衢大道”,说不得不说到这弄堂正对着的亭下渠道上的那座小桥了。上次来时,我们在梁家墩桥上远远地看到了这座小桥,当时没把这桥当回事,以为是村民为了通行方便,随便在河上搁几块石板建成的简易小桥。可两位主人告诉我,这桥可是梁家墩人最为牵挂的古迹之一,桥名叫“南溪桥”,“南溪虹影“是梁家墩旧十景之一。
  
2011-05-31_230432-13.jpg
  ▲ 南溪桥。
  
  在桥上,梁栋扒开桥板上缠绕着的厚厚野藤,我们看到了桥板上密密麻麻的铭文。仔细观察,桥身上的每块桥板都有字,似都是一些建桥捐赠人的名字,有本村梁姓人氏,也有周边村如舒姓等。梁国先老先生解释,由于这座桥是当年周边村通行的主要通道,因此会有附近的乡绅前来捐建。梁栋告诉我,桥板铭文中有一个名字,是他们族谱中明代的先祖,因此可以推断,此桥至少在明代已经有了。
  
2011-05-31_230432-14.jpg
  ▲ 梁栋扒开桥板上缠绕着的厚厚野藤。
  
2011-05-31_230432-15.jpg
  ▲ 最中间的桥板上依稀可见“南溪桥”三字。
  
2011-05-31_230432-16.jpg
  ▲ 每块桥板上均有密密麻麻的铭文。
   
  他们俩领着我,经过中轴线“思贻堂”,转到稍偏西的地方,梁国先老先生说那儿还保留着一幢有着三个马头墙的老建筑,他的家就在这里。我们进去,梁国先老先生的老伴在屋里迎出来。我说这机会难得,我给你们在家门口照个相,留个纪念吧。
 
2011-05-31_230432-17.jpg
  ▲ 村里唯一一座还保留着马头墙的老建筑。
 
2011-05-31_230432-18.jpg
  ▲ 梁国先老先生两口子在家门口合影。
   
  接着,他们俩又陪我到了另外一户人家家里,梁栋说,给你介绍一个人,他回头朝屋里打招呼,我见里面有个女士正理头写东西,没听清楚梁栋对她说了句什么,她马上热情地起来招呼我。原来,她也是在我的博文后面留言的一个朋友,我是彼此发了几个邮件后才知道这位朋友是位女士,而且很早就离开家乡了。这次回来,是陪年迈的父母回村里处理拆迁事宜的。
  
  梁栋介绍,这女士是他的堂伯父的女儿叫梁奉雅,他堂伯父叫梁德裕,1951年参加志愿军离开家乡,后辗转在象山、舟山、云和、德清工作。当年离开家乡参军,土改时政府给分配了一间房子,他也不知道,一直没来住过,才到他老伴退休后才回来。梁德裕老先生离开家乡60年了,对老家的一草一木也很眷恋。连带着在老家没住过多少年的梁奉雅,也对老家将来可能发生的变迁感叹不已。他们讲起来家乡和家族的过去,都是一套一套的,典故多多。60年前岁月,在他们的叙述中,风云乍起。让我感慨不已:这梁家墩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啊!
 
2011-05-31_230432-19.jpg
  ▲ 告辞前在梁德裕老先生家门口合影。左起依次为:梁栋、梁德裕、梁奉雅、梁奉雅母亲、梁国先。
   
  天色不早,我不得不告辞。走出村子,又碰到了开头招呼我的那位豪爽老人,他问我情况了解得怎么样,接着又问我相机的机身镜头等问题,听起来觉得是个内行人。我一问,原来他在老年大学学摄影,也上网。我赶紧拿出一本我印的《寻访最后的黄埔老兵》送给他,请他提意见,他很高兴地收下了。事后我问了梁栋,这位很不简单的老先生叫梁叔明,解放初在奉化中学读过初中,一生务农,现在村中开了个小店,也是个土生土长的文化人。很遗憾,那天没为他拍一张照片,日后一定要重新造访!
  
  离开时,我一直在想,正如关注我的博客的朋友所说,蜻蜓点水般的采风,只能对一个地方作些浮光掠影般的了解,根本不可能领略到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对于一个地方,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有过刻骨铭心的恩爱情仇的经历的本地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我这般的局外人来说,只能对这个村作些挂一漏万的描述。好的是,对梁家墩这个村的了解,我觉得要也比其他地方详实多了,亏得碰到了这么多的热心人。遗憾的是马上这个村要消失了。
  
  村里人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够在将来的旧村改造中,能够将他们的宗祠和南溪桥保留下来,为梁氏后人留一点念想。传统的村居是家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旧村改造后,村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乡土文化、宗族文化将来的出路在何方?
  

标签: 乡村
最后更新:2011年5月31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上海网友

    我大姐家就在照片的这个院里子.为撑起这个家她承受了太多的生活艰辛和人生伤痛.现耄耋之年,祝她寿比南山,身体健康,生活幸伤福.
    [reply=大道,2011-06-02 05:20 PM]同祝,谢谢光临![/reply]

    2011年6月1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会议 三十六湾村——《旧影新照》(25) 竺姓从何而来——解疑家乡之二 淡然一周(微日记201133) 春赏百里桃花 山西行之乔家大院印象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