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边摄边写
  3. 正文

花园式的现代农业研究所

2011年2月25日 1756点热度 1人点赞 0条评论

2011-02-25_235934-0.jpg
 
  去年5月,刊登在本地报纸头版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则新闻的题目是《华厦现代农业研究所昨正式成立》,报道说,这个研究所是由岳林街道农民陈行忠投资数千万元创办。
 
  农民办研究所?够新鲜。以往头版新闻我都是草草扫一眼就翻过去了,看到这个内容,我忍不住多瞄一两眼,一瞄,又瞄出了名堂。报道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杰和浙江大学教授、院士陈子元为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泽民题名的宁波华厦现代农业研究所揭牌;浙江农科院院长陈剑平和副市长王海国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植物组培科技示范基地揭牌;研究所聘请了谢联辉、郭予元、方智远、陈宗懋、陈子元等5位院士和陈传群及孙国昌、戚行江等10位研究员、副研究员担任华厦现代农业研究所发展指导委员会和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我感觉很惊讶,因为其中的陈子元院士是我上大学时的校长,浙江农科院院长陈剑平和研究员孙国昌都是大学时比我高二级的学长。这两位学长以前来奉化都会跟我打招呼,这回怎么悄没声儿地折腾出这么大动静了呢?
 
  过了一段时间,我以前的老领导老同事谢光惠先生来我处,说他已经退休,最近在这个研究所帮忙,欢迎我去这研究所看看。他说,研究所现在主要在做植物组织培养。我问成功了吗?他说现在产业化程度不错,产品的技术、销路都是跟省农科院合作的。他知道我跟农科院的两位学长熟悉,10年前奉化另外一个组培项目就是在我帮助下,通过他们引进的,可惜当年的产业化模式没有成功,后来只作为旅游项目,作示范性样本了。没想到当年的设想,在这个民办研究所成功了。
 
  那次谈话之后,事情一多,把这事给忘了。这个星期,稍有空闲,突然想起了这个研究所。于是,在一个上午,我独自一人驱车去看。
 
  离开办公室,出了城区,在老领导的电话引导下,走乡间捷径,穿越几个村子,不到20分钟就找到了这个研究所。原来这研究所虽说远离城区,但离奉化动车站仅咫尺之遥,未来必定是块热地。
 
  进了研究所,不仅为这里的环境所折服。现在还是大冬天的,外面到处都是灰黄黄的,这里面的草坪绿得沁人,碧水绕房,粉墙红瓦,简直是一个富人庄园!
 
  研究所的老板不在,老领导谢光惠先生陪我四处转了转。研究所里设有大棚,通过组织培养的植物苗在这里炼苗后继续培育至成苗。研究所的组织培养室没让我进去,因为那里面是无菌环境,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不能进入,老领导只陪着我在监控室里看了监控。他说这研究所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年组培育苗6000万株至8000万株能力的能力,还拥有500亩试验地。研究所引进的设备是世界一流的,目前总共有40个操作台。在监控中,我看到操作工人只有六七个,说明生产规模还没有达到设计的标准。组织培养的技术是高端的,也是成熟的,能否培育成功,关键不在于操作,而在于工艺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培养基的配方是否适合。所以,只要把技术研究、设计好了,操作是很简单的。可以吸收当地的普通女工进行生产,大棚的后期培育也一样,只要有技术人员负责把关就行。这样的项目,如果做得好,确实是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一个路子。
  
2011-02-25_235934-1.jpg
  ▲研究所内碧水绿茵,环境宜人。
 
2011-02-25_235934-2.jpg
  ▲这感觉简单像一个欧洲小镇。
 
2011-02-25_235934-3.jpg
  ▲大棚内有工人喷水。
 
2011-02-25_235934-4.jpg
  ▲组培的朱蕉苗,目前出口英国。
  
2011-02-25_235934-5.jpg
  ▲组培的草莓苗。草莓是奉化的特色农产品,组培苗不仅可以大规模快速育苗,而且可以摆脱病毒影响,解决了传统育苗中的品质退化问题,对奉化莓农来说是个福音。
 
2011-02-25_235934-6.jpg
  ▲这天的室外温度在5度左右,但棚内的温度升到了26度以上。工人告诉我,这样的天气,一般可以达到30度。
 
2011-02-25_235934-7.jpg
  ▲在棚内意外遇到了奉化草莓专家吕鹏飞。他是我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同事。奉化尚田的草莓业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省内外已经很有名气。他现在已经退休,被研究所聘请到这里做指导。他把自己的研究项目——草莓新品种育种项目也带了过来。他说,要育成一个草莓新品种,顺利的话需要五六年时间。目前奉化在大面积栽种的“奉冠”草莓,差不多化了他十年时间。
  
2011-02-25_235934-8.jpg
  ▲左边的就是我的老领导老同事谢光惠先生,曾经担任过奉化市农经委主任。谢先生说他准备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已经选择并向老板推荐了接班人,右边的那位就是。他也是我当年的老同事。
  
2011-02-25_235934-9.jpg
  ▲研究所外面是一片茶园。茶园中间穿过的是甬台温高铁。
  
2011-02-25_235934-10.jpg
  ▲为研究所题词的是前浙江省委书记。
 
  老领导说今天有研究所聘请的印度组培专家过来指导工作,马上愉到了。闻此言,我匆匆告辞,说以后有空再来细看。

标签: 乡村 奉化30年 母校
最后更新:2011年2月25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不宁一周(新浪微博47) 社会和谐的最后一道防线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夏日傍晚 重视网络阵地 开展政府公关 快到回家的日子了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