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必是三俗?

《虚火必是三俗?》
  
  近日文化界盛行一个话题:反三俗。先是一些过期艺人说反三俗,接着,官方也纷纷表态,在网上看到的最高级别的响应,是文化部部长谈反三俗。可看了之后,感觉他说的简直不知所云。

  有记者问:最近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等新媒体,谈及文化,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反三俗”。作为文化部长的您怎么看?

  部长说:“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接着,他说了被许多媒体重笔引用的六问:“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我看来看去,部长似乎在谴责现在的文艺创作数量太多,虚火太盛,娱乐化太严重。但这数量和虚火、娱乐化也未必就是三俗啊。歌曲多、小说多、频道多、节目多、影片多、文化遗产多,不正说明文化繁荣吗?文化不是与娱乐紧密连在一起的?难道让我们回到当年八部样板戏、三个战斗片占领舞台七八年的年代去吗?从艺术层面看,那几个戏倒真是雅得无可挑剔,但满足得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了吗?人们可公认那个年代是文化沙漠年代!

  我们说起足球的不景气,就会说中国踢足球的孩子太少,可以踢足球的场地太少。那确实是个问题,金字塔不是从上面往下建的,而是下面有了一个基础,再往上搭的。没有广大的基础,想整出几个高雅的精品,中国的古人早准备了成语了:空中楼阁啊!中国人如果人人会搞艺术创作了,出几个顶尖人物的机会总比几个精英在小圈子里玩着强许多吧。

  艺术也好,体育也好,其特点是眼球注意力。你再喜欢音乐,一年之中也不过喜欢上最好的十首八首,哪怕这一年好歌曲汗牛充栋。体育也一样,人家注意的也就是冠军亚军,得了季军人家就未必会买你的帐,哪怕你球玩得再好也没用。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一年就出只有十首八首歌曲,七八部电影,十来本图书,两三个电视频道,即便你水平最高,雅得跟诗经一样,老百姓会答应吗?

  其实,老百姓喜欢文学艺术,可不仅仅单纯是为了欣赏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中,高于生活。”我们受的一直是这样的教育,却有好多人不明白,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老百姓在饱暖之余,有时间有财力从事一些创造性的,或者娱乐性的活动;网络的普及,给了每一位普通老百姓发表自己的创作成果的机会,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干什么作为主管这个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部长就急了呢?就将这些与三俗就挂上了勾?难不成我今天高兴,胡乱填几个曲谱弄了一首歌,在已经有的2万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首,也成了三俗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看某地方文化协会的作品集,前面说协会的宗旨是:始终把“出作品,出人才”放在一切的首位。呜呼,总算让我找到一点答案,敢情中国的文化工作者都想成为人才、都想弄出个传世作品。没有作品就不是人才,想成为人才就必得出作品。于是你文化主管部门就自立标准,想弄出一个高雅而繁荣的局面来。凡是符合你口味的就高雅,不符合的就三俗。前段时间,据说是中国摄影的最高级别的“国展”,投稿数达到了空前的18万张,主管部门还津津乐道,全国那么多玩摄影的,可都是奔着“出作品”的目标来的呢。等展出的作品一公示,大伙儿一看,许多作品还不是人们见惯了的俗不可耐之作?如此看来,这虚火本是你文化主管部门自己烧的啊。怎么还有脸面现训起人家来呢?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