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涉及太多技术问题,只想谈谈拍摄中的一些体会。
所谓“透视”,就是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的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我们平时看物体,距离我们近的东西看上去比较大,远的比较小,画面中就是通过物体大与小的比例,再通过我们的经验来判断物体所处的远近及高低。
所谓“畸变”,指的是画面中的物体与真实物体的差异。畸变有很多种,有的是镜头本身引起的,如广角镜头的桶形畸变,长焦镜头的枕形畸变。其中广角镜头的桶形畸变大家比较容易体会。枕形畸变一般不大注意。
另外一种是由于镜头的视角引起的畸变,如我们在拍摄建筑物或者树木的时候,为了拍摄全貌,镜头上扬,引起高端向内倾斜,造成的影像畸变。反之如果在高处往下拍,则可能造成低端向内倾斜。这些畸变,如果视角不改变,则是不可能克服的。
看到许多高水平的照片,画面很少畸变,看上去非常工整,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一是使用好的器材,有的镜头可以通过移轴,或者通过机背的倾斜度,获得没有视角原因引起的畸变。二是改变拍摄者的位置。如果你站的位置比较好,畸变可以控制到相当的水平。此外,如果在相当远的地方,使用长焦拍,由于画面的范围了,畸变会变得相对不大突出。但是如果视角不变,总体上畸变还是一样的,不过是由于视觉上的错觉,使人感觉没有畸变了。
畸变也不是一用是处,有时候为了体现建筑物的高大,使用畸变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与我们平时的眼睛看到的是一样的。看一幢大楼,在楼下往上看,必然是底部高大,顶部较小,而且楼边的几条直线都往里汇集。这就是透视的效果。所以,一般来说,视角畸变要与平时的透视相统一。要注意的是,要使用直线来解决畸变引起的视角不稳问题,一张画面中,至少有两根线是直的,一根是横线,一根是竖线,横线可以选择地平线,竖线可以是建筑物的中间的那根柱子,如果没有,旁边的几根线的远处交汇点引申出来的那线也要是平的或者是直的。否则可能会让人产生画面不稳的感觉。当然特殊情况,如故意的不平稳的构图例外。
器材引起的畸变有时候也是很需要的。特别是广角的桶形畸变,可以使离我们较近的主体占据画面的相当部分并适当地夸大变形,引起一种超过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像,使画面具备冲击力。
就是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画面都需要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的。如我们平时看一幢大楼,都是脚大头小的,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上下一样大的,也一样会有一种有别于平时视角的冲击力,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没有畸变的影像的缘故。那么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办法之处,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个人觉得,如果我们把畸变控制得基本上可以忍受,就应该可以了。我的经验是:使机背与建筑物平行。这就是我以前在一个贴子里说的“密诀”。我们找不到更高的位置,就尽量踮起脚尖,或者把三角架升得尽量高些。自然,这样可能会影响构图,但是有时候为了画面的工整,牺牲一下构图也是值得的,因为构图可以通过后期裁剪来解决,而后期解决畸变则相对比较困难些,尽管现在有了PS,但是重度的畸变,PS还是无能为力的。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拍片时,面临着很多取舍,因为器材的原因,只能舍鱼而熊掌,或者舍熊掌而取鱼了。遗憾是的好多时候到底那个是鱼是熊掌真的搞不清楚,有时候以为取了熊掌了,实际上却是只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