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谈古论今
  3. 正文

60后入主高层政坛之感

2006年12月22日 2823点热度 1人点赞 3条评论

[align=center]2006-12-22_234943-0.jpg[/align]

  今年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班子进行换届。按照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同时进行换届的包括党的领导班子,人大班子,政府班子和政协班子,俗称四套班子。今年的换届跟往届相比有一大特色,为了上下对应,县级班子提前一年,乡级班子今后的任期也将从过去的三年改为五年。如此大规模的上下联动换届,在过去是不多的。

  班子换届,当然涉及人事变动。人事变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干部的年轻化。现在乡级班子已经有了80年后的人,县级班子有了70后的,市级班子60后的点了相当大的比例,省部级班子中50后的肯定唱主角了,但是60后的也开始露出头角。今天网上就有报道,标题是《干部年轻化缩影:60后省部级官员亮相政坛》,介绍了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三名正部级高官:分别是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与新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孙政才,以及湖南省代省长周强。

  细细看了三人的简历,发现一个规律,他们三人全是平民出身,少年时代生活艰辛;毕业于名牌大学;毕业后从事共青团工作,其中农业部党组书记是从事技术出身。以其年资来讲,三人的升迁之路都非常快捷,都有一个可以称之黑马的阶段。

  60年代出生的人,可谓经历丰富。出生于文革期间,长大懂事的时候还处在文革后期,政治运动的记忆或多或少会留一些在脑海中,物质生活的贫乏对这代人来讲仍然刻骨铭心。该上学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一代人的竞争最为激烈,求学之艰难自不必说。到了大学阶段,经过了历次民主运动的洗礼,比起他们的哥哥姐姐们,这代人对旧体制更痛恨,但对旧体制的适应也最彻底,可以说这是充满矛盾的一代。目前,这代人已经纷纷入主中国的大多数领域,如政坛、商界、理论学术界,都开始执掌牛耳。在最基层的一级政坛上,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作退出历史舞台的打算。但是以中国过去的惯例,60左右快退休了才可以当上省部级高官的,以40多岁之年,能够入主高层政坛,应该还刚刚开始,自然很引人注目。

  中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提拔干部讲究按级逐层提拔。如果大学毕业22岁,从科员开始做起,每2-3年升一个台阶,到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再到副司局级,司局级,再到副省部级,最后到正部级,至少要爬9个台级,这样至少需要20-30年。这还不包括在最基层的乡镇政府级别最多只能到科级,县市级只能到处级,原地踏步耽搁上几年,那到了正部级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得到55-60的年龄了。所以,如果要在40多岁的年龄做到这份上,只有破格提拔一条路可走。

  破格提拔,在干部人事制度中也是有规定的,但是条件非常苛刻,十次机会中有二三次没破格,那就完了,达不到目标了。所以仅靠破格还不行,还得有两个条件,一是你的起点得比人家高,二是你傍上了另外一个赏识你的高官。

  两个大学生,同时毕业分配工作,一个到了乡镇政府,一个到了部级机关,两人工作做得都非常好,三年后同时提拔为中层干部,一个是在干部层级中还上不了册子的股级,一个却是副处级了。在基层的那位要到他的同学的第一个台阶,在家乡已经要被人认为是祖坟冒烟的事情了,而且没有二十年打拚还不大可能,在部级机关却是寻常事。两人再提拔,等基层那个做到副处级,他的在部级机关的同学就差不多可以到省部级了。也就是说,起点高的,可以比低的少走二十年。

  起点是第一个基础,大学毕业的时候,教师们会激励学生们说,你们毕业了,大家同处在一条起步线上,希望今后的路走得更好等等。其实这话不对,毕业分配工件,相当于投胎,投得好不好,那关系大了去了。

  当然,光靠投胎好还不行。如果有高官可傍,那条路更加快捷。

  前些年,遇到一个省里来挂职的领导,到了之后,第一次吃饭,席间谈起他的来历,却原来他与我同一年进的同一所学校读书,他是大专学历,毕业比我早了两年,毕业后到团省委工作,给一位领导当秘书,后来那个团省委领导高升成了省领导,他也被外放到县市级任市领导。我们在基层的,要做到这一级需要经过多岗位的工作经历,现在特别强调乡镇工作的经历,他没在乡镇工作过一天,连在县市级工作的经历也没有,一直在省级机关打转转,一外放就成了副市长。这个差别大多了。回去以后,听说不多久就成了副厅级。当然,他傍领导的力度不算大,因为后来没有再去跟着省领导。工作中经历过的一些人的升迁,还要有戏剧性,有的听起来跟神话故事一般。难怪有同事说,在中国办事情,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一个只有“五七”高中学历的司机,平时读报纸划字连篇,发言吱吱唔唔,傍着权贵后,过上几年会官至厅局级,这个只有在小说中可以看到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现实中。难怪,前两年有报道,三陪女摇身一变也可以当部长了。

  倒不是说傍权贵人的一律心术不正。有的是凑巧了,加上工作确实能干,提拔也是顺理成章。问题在于傍权贵的好大一部分人是通过投人所好,哄蒙拐骗来的。傍权贵的办法很多,有的人采用的手段,可以恶心得让人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不说也罢。靠这样低三下四求来的官位,你想他能不去搜括民脂民膏,能不去欺压百姓下属,能不去贪脏枉法?否则何以求得平衡?倒霉的是老百姓,恶化的是官场生态和社会风气。对这样的人,现在社会上一方面是痛恨之,另一方面是崇拜之--人家的本事就是大啊,要什么就有什么,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太令人羡慕了。

  不论是在高起点上走捷径还是在低位上傍权贵谋捷径,只要存在捷径,就说明“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机制在选人用人方面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决定别人官运的人四眼一望,看到的就是旁边那些围着自己转的人,你不能让他看到,他怎么知道你有本事?所以,要当官,只要对上级负责就可以了,只有整天围着领导转,把领导伺候舒服了,他说你好了,你才是真正的好。难怪现在的官员都是一级服一级,一级围着一级转。许多人把好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在揣摸研究上级领导的喜好、心理上。这样做,心头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工作,留给老百姓?用大脚趾也可以想出来。

  话说回来,官当得再大,最后还是一把火烧成灰。人赤赤条来,赤条条去,路上熙熙攘攘,坐着轿子热热闹闹走也好,安安静静独行也好,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在官场上,不要失去自我失去人格,那才不会让人哂笑。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06年12月22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余韵

    都在走同一条路,离火烧日子越来越近了[razz]

    2006年12月26日
    回复
  • lvm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有台上的:主角,配角,龙套,后台打杂,配乐的,一个都不能少.台下更是座位多多,千人万人不可能坐同一位,有甲票位,也有乙票位,还有站着看的.万正来了,有乐就好.

    2006年12月24日
    回复
  • 英雄

    确实这样,一起玩的几个,在省里已经到副处或正处了,外放的话也该是副厅。
    这也没什么,只要心态好就行:)

    2006年12月23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余韵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微周201331 恢复常态——201608 徐霞客•麻绍勤•中国旅游日 夏日的最后狂欢 微周记1923 南京碎片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