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寺观教堂
  3. 正文

大堰灵峰寺

2013年4月12日 3033点热度 1人点赞 2条评论

2013-04-12_000200-0.jpg
  
  以灵峰命名的寺院,在奉化有二,其一是位于莼湖河泊沙村的灵峰禅寺,其二就是在大堰常照村的灵峰寺。
  
  常照村的灵峰寺所在区域,非常生动地昭示了现时代部分乡村的政治生态:寺院正前方是一座英济庙,是常照村的祖庙,寺院右侧是装修一新的村办公楼。三者有机组合,边界不清。灵峰寺刚刚扩建过,我前几年来时,是一座很小的平屋大殿和几间零乱的附属厢房,而今,一座二层新大殿拔地而起,一侧的新厢房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模样。只是,由于由地势的局限。这寺院布局不规整的问题无法回避,规模也不会再有拓展的可能。
  
  灵峰寺的大殿后面,有一片非常有名的古树群,其中有几棵是被称之为活化石的红豆杉,树干沧桑,高耸入云,遗憾的是大殿建设时未充分考虑到大树的安全,两者之间挨得太近,隐患不少,不知道当地的村民是怎么想的。
  
  其实在常照村,真正有名的是坐落于寺院前的那座英济庙的位于村前的福星桥。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有详细介绍。
  
  宁波古戏台:英济庙戏台福星常照
  http://www.nbwb.net/info.aspx?Id=8132
  
  与诗有缘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余年前,在安徽泾县,李白访汪伦时,写下了这首不朽诗篇。而在奉化大堰镇常照村的古戏台旁,又读到了这首《送汪伦》。翻看《连山常诏汪氏宗谱》,原来汪伦是常照汪氏远祖。收藏宗谱的汪老伯今年67岁,是大堰汪氏的第32代。
  
  奉化市地图的外形,像一只俯冲而下的飞鸽,大堰镇就是飞鸽的头部,在奉化市最南端,与宁海县和新昌县接界。流经奉化市南北的县溪,古称镇亭溪,发源于最南端的大堰镇大公岙第一尖,海拔945米。溪流从大堰经奉化城内再向北汇入奉化江,全长77公里,因此大堰地处县溪之源,称县溪为大溪,筑有长达数公里的防洪堰坝,故此地名“大堰”,旧属连山乡。今之常照村紧依大堰,仅半公里,地处溪流曲折处。据同治三年(1864年)编《宗谱》记载,唐代末年战火纷飞,徽州汪氏裔孙分迁奉化及浙南,其中廿二代汪文吉羡慕此地山深林密,水丰土肥,迁入连山镇亭山下择地安家,是为第一代。至北宋崇宁(1102年)第四世汪藻中进士,授尚书郎、翰林学士、封新安开国候。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登位不久的宋高宗赵构闻奏赐御书“江南第一村”,汪氏子孙遂将村名称为“常诏”,意思是不忘皇恩,并在村口建了一座“英济庙”。这庙本是汪氏家庙,供奉的是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太宗敇封为英济广惠王的颍川(安徽)汪氏第47世越国公汪世华,迁入常诏的汪氏建此祖庙尊其为“境主”,与当地山皇、土地、龙王、财神共祀,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做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英济庙再次重修,古戏台柱联写道:“鉴古证今,假笑啼中真面目;引商刻羽,新声歌里旧衣冠。”
  
  福星常照
  
  英济庙朝向源源北去的大溪,溪宽达百米。雨汛时节,山洪暴涨,村旁唯一通向山外的木桥、竹桥全都冲得无影无踪。光绪辛卯(1891年)时,已成为近千人大村的常诏村与附近的善土议建大石桥,费时七年,终于建成长达百米,宽达6.4米的5孔石拱桥,名曰“福星桥”。在大桥和古庙之间的桥亭内立有七块古碑,记载着福星桥的修建功德,其中写道:“窃维吾奉邑南乡有大溪邑,上通宁绍,下通台温,溪面辽阔,水势急湍……苦无津筏。虽有平桥,水来屡遭冲塌。于是邀集乡里筹议,开捐造作,环桥五眼,以便交通往来,自辛卯择吉兴工,至今五载……”福星桥既成,常诏村也改名“常照”,意为“福星常照”。而曾肆虐大溪的龙王,也被请进英济庙,与村民们共享“假笑真声”的戏中乐趣。
  
  精巧古朴
  
  英济庙占地近700平方米,庙门五开间,二间作偏房,因此檐廊为三开间双卷棚,檐柱、月梁、雀替、撑拱都精雕细刻,施漆敷彩。正中悬“英济庙”庙额,字体苍厚有力。村老年协会汪存康先生说是清末著名秀才所书。
  
  进入中门,一堂屏风挡住视线,屏风之后就是戏台、左右厢楼和神殿。戏台在明堂中心,六柱着地。台面宽4.7米,深5.2米,离地1.6米,未设栏杆。在2001年又一次重修,至今漆色尚艳。戏台的屋顶是歇山式小青瓦,仰望戏台顶部四方覆斗,施有漆彩。角科平身八出昂头。台前檐下出头枋与翘角角科组成花蕊状的斗拱承托翘起的檐角,整体造型显得精巧而古朴。
  
  正对戏台的神殿三开间,檐廊之前有四石阶,正面门上挂有光绪四年(1878年)的旧匾额,神殿中心端座的就是英济广惠王,左右列座的神祗都是当地山民曾经寄予美好愿望的民间神灵药王、财神、龙王等。
  
  英济庙朝东,背山面溪,昔日出入村民都必须经过福星桥和英济庙,因此桥上庙外行人不绝。现在公路通入村内,英济庙显然冷落。只有庙内做戏时千人聚集、老幼同乐。庙内的戏文已经散场,而里外的大红灯笼依然红红火火。如到早春时节,庙后数百年前先辈种植的白玉兰花似烟如云。古红豆杉、古银杏抽出嫩枝,装扮御赐的“江南第一村”,那种美景也只有亲临才能感受得到。近年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村前又新建了两座新桥,福星桥被列为“宁波十佳名桥”而受到保护,少有人车上桥。而观光探胜的旅游汽车可直达英济庙前,如果有缘,也可共享古戏台之乐趣。
    
2013-04-12_000200-1.jpg
  寺院全貌。
 
2013-04-12_000200-2.jpg
  正面看寺院。
 
2013-04-12_000200-3.jpg
  大殿内景。
 
2013-04-12_000200-4.jpg
  厢房。
 
2013-04-12_000200-5.jpg
  寺院后面的千年红豆杉。
 
2013-04-12_000200-6.jpg
  站在大殿前往前看,前面的房子就是英济庙。
 
2013-04-12_000200-7.jpg
  庙后面紧接寺院。
 
2013-04-12_000200-8.jpg
  寺院一边是村办公楼。
 
2013-04-12_000200-9.jpg
  村办公楼前的老墙门,看上去很古朴。
 
2013-04-12_000200-10.jpg
  英济庙。
 
2013-04-12_000200-11.jpg
  英济庙的戏台气势不凡。
 
2013-04-12_000200-12.jpg
  村前的福星桥。

  【寺庵记之五十八】

标签: 寺庙
最后更新:2014年10月4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然钢

    没有。我们知道时就是寺院。。不过是庙。现在是寺院的吧。。好久没去了。。

    2013年8月13日
    回复
  • 然钢

    还有灵隐寺呢。。。。竺局有兴趣可以考察一下。。居说和杭州灵隐寺有渊源。。。
    [reply=大道,2013-08-13 10:05 PM]http://www.zhuf.net/article.asp?id=1776[/reply]

    2013年8月13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回复 然钢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九月多事,多事九月 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 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 唐代太白禅师考
    话说“二十里云”之“云南”“云北”及“过云”唐代太白禅师考这个8月,我告别了职业生涯九月多事,多事九月退出职场的第一天我竟感冒了离开职场一周,顺便聊聊鞋子
    在春天里打个滚儿 蜜桃熟了 竺姓从何而来——解疑家乡之二 2012陕西行(5)初访法门寺 平常一周(微日记201116) 冰火两重天(新浪微博33)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