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思书

  • 道古道今
    • 谈古论今
    • 感受生活
    • 自得其乐
  • 人物事物
    • 触摸人文
    • 竺氏探源
    • 寺观教堂
    • 乡村小庙
  • 影事往事
    • 边摄边写
    • 摄影杂谈
    • 网事记录
  • 客来客往
    • 高朋满座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 留言板
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1. 首页
  2. 自得其乐
  3. 正文

2010陕豫行(16):汝南梁祝遗迹

2011年11月29日 2317点热度 0人点赞 1条评论

2011-11-29_002344-0.jpg
 
  离开南海禅寺和悟颖塔,我们直奔汝南之行的最后一站,梁山泊与祝英台墓。
 
  初听博友王向阳说起,他的家乡汝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地时,我大大地吃了一惊。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梁祝”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浙江,当年他们在杭州读书,分别时“十八里”相送,每一送都有具体的地名。王向阳说你那是受了戏剧的影响,他们那边却是有实证的,他小时候,还没有梁祝文化什么之说呢,他们那里就经常传唱关于梁山泊与祝英台故事的歌谣,决不是为了后来的旅游文化资源才去争夺的。再说他老家的隔壁一个村子,还是故事里的一个重要人物—马文才的老家,村民都姓马。所以,去汝南,我戏说,其他地方都可以不去,但是这马文才的故居无论如何要去看看。王向阳说,哪有马文才的故居啊,我们去看梁山泊与祝英台墓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老家在汝南马乡镇,距汝南县城有30公里,从大路拐往一条小道,行不多远,在一个村子边的麦田里,看到两座大土墓,分立在一条路的两旁。我们在戏剧中看到,故事的结尾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痛哭,墓开,祝英台投身入墓,然后两人化蝶,就是说,梁祝两人应该合葬在一座坟内。但是汝南版的两个人的坟墓是分开的。这一点是与其他地方的传说最大的区别。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2011-11-29_002344-1.jpg
  ▲梁山伯墓。
 
2011-11-29_002344-2.jpg
  ▲祝英台墓。
 
  如果说民间传说,大多数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是汝南的梁祝传说,故事中的关键环节都可以找到实地作注脚。如梁山伯的家在和孝镇梁岗、祝英台家乡叫祝庄、马文才的家叫马庄;“草桥结拜”,他们有曹桥,同窗读书的红罗山书院;还有我们亲眼见到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而在其他梁祝传说的发生地,多是只有读书地或坟墓而已。更巧的是,祝英台家在红罗山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两家到书院的路都18里,而且都必须经过曹桥,曹桥到书院为18里。因此“十八相送”、“曹桥结拜”的情节都能顺理成章地发生。祝英台被逼下嫁马文才,前往马庄又必经梁山伯坟墓,因此“哭坟化蝶”事件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河南人说“梁祝”故事源头在汝南县,底气十足。
 
  那为啥发生在河南的事情被嫁接到江南了呢?河南人也有解释。江南过去是蛮荒之地,1000年前,中原人因为战乱等原因,渐渐南迁定居,据考证。梁姓在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祝姓在“晋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所以,王向阳说,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梁祝”故事,是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浙,故事也随之带入。这一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说明在圈子里有一定的公认度。
 
  登上那两座土里土气的坟墓,我丝毫没有奇异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土坟周边,有好多座平常的坟茔,那是周边村的普通百姓的,我只是想,人,在世上,顶多只活几十年。从人类有史以来的数千年间,这世上来来往往生活了多少人啊。可是能给后人留下点痕迹的又有几个?梁山伯、祝英台因为一段泣鬼神、动山河的爱情,留下了远超过他们本身真实的痕迹。人要能做到这一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多么的不容易!
 
2011-11-29_002344-3.jpg
  ▲站在梁山伯墓顶,看对面的祝英台墓,中间只隔着一条大路。
 
2011-11-29_002344-4.jpg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往南10米处,三条小河的上面有三孔青石板桥,因这三座桥相距较近,可一步跨之,故称为“一步三孔桥”,是个有名的景点。我们注意到桥上架着的石板有字。
  
2011-11-29_002344-5.jpg
  ▲在田野中突起的土堆,是平民的坟墓。相比之下,草根的墓地要小多了。
 
  信步朝墓旁边的那个村庄走去。经过一段泥路,在村子边,碰到两个放牛的,他们问我,是不是要修路了?我哑然,我开始拍照片的头些年,在奉化乡下,也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不过最近这些年,玩弄相机的多了,类似的话不大听得到了。走惯了我们这里乡间的水泥路,乍一见到这泥路,还真有点亲切的感觉。这泥路,虽不同于我们小时候黄泥路,但在影视、美术作品也常能见到。这两个放羊的说,再过去那一段已经改了水泥路,这一段应该也马上会改,毕竟这里还有一个景点嘛。我说我来自浙江,专门来看看梁祝,他们马上张大了口,表示诧异:这么远!大概他们对我们的游手好闲,感到非常的不以为然。
 
2011-11-29_002344-6.jpg
  ▲放羊的老汉。
 
2011-11-29_002344-7.jpg
  ▲田间的土路。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感觉这村里的居民比较富裕,房子都建得不错,居民的衣着也光鲜,差点的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好:村中的路基本上是泥的,脚踩在泥土里渗出来的污水,都是黑油油的,有机化得很,非常的原生态,我仿佛闻到了久违了的小时候的气息。
 
2011-11-29_002344-8.jpg
  ▲环村的也是土路。 
 
2011-11-29_002344-9.jpg
  ▲村中的土路。
 
2011-11-29_002344-10.jpg
  ▲村里的房子还不错。
 
  转着转着,忽然把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惊着了,它忽然大叫起来,一会儿功夫,全村的狗都狂叫起来,许多狗跑出来“增援”,等我转到村中的停车处,几个村里人也围上来问长问短。我们看其中一个小孩很有意思,逮着他一阵拍,再回放给他们看,惹得大人们一阵赞叹。
 
2011-11-29_002344-11.jpg
  ▲村里的孩子。
 
 看着天色已晚,我们告别这有着千年古韵的地方,往回程赶。王向阳他们一再要求我们吃了晚饭再回走,拗不过主人的盛情,再次到汝南城边的农庄吃饭。席间,我再次上了他的当。陪同我们一天的文化局杨局长,说你们博友之间不喝酒罢了,我不是博友,又是初次见面,不跟我喝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我再三跟向阳、刘珊确认他们不跟我喝了,这才跟他碰了一杯。没想到,酒杯刚放下,他俩就说,我们不跟你碰是可以的,但是这酒是一定要敬的。说完,他们自己先喝了一杯,然后恭恭敬敬地倒上酒,说请你喝酒。这阵势,我们哪见过啊。好在,他们还算是照顾我,让我象征性地沾了几滴高度白酒。沈水波看要真要喝,拿了相机就拍,结果,我豪爽地将几滴酒一饮而尽的镜头,经过王向阳的艺术加工,再经过其他博友的修改,最后成了“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铁证,在以后的QQ群中,再三被人拎出来示众。
 
  吃了晚饭,回到郑州,深夜11点了。
 
2011-11-29_002344-12.jpg
  ▲晚饭是在一个叫“天然渔村”的农家乐饭馆中吃的。
 
2011-11-29_002344-13.jpg
  ▲既然叫渔村,鱼肯定少不了。
  
2011-11-29_002344-14.jpg
  ▲夜间,驻马店王向阳家附近的街头。
 
 

标签: 旅游 陕豫行
最后更新:2011年11月29日

大道如水

浙江奉化人。退休。趁还有点体力精力,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 大道

    网上搜集的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2011年11月29日
    回复
  •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 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桃花坑山在哪里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 写公众号有什么意义? 纪念儿子踏上社会十周年
    读《四明宝庆志》还原桃花坑山的本来面目被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家乡往事桃花坑山在哪里开了20年的博客《行摄思书》重现江湖
    即将消失的行业-编竹椅 四十感怀 秋意渐来(微日记201134) 长沙行之一:乔口渔都 我与美术 微周1706——忙庙会

    COPYRIGHT © 2025 行摄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