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鲁冠球

  10月25日新闻:杭州万向节的鲁冠球因病去世,享年72岁。10月25日新闻: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集体亮相。
 
  鲁冠球辞世在一个特殊的时候。前几日中央开大会,最高领导人宣布中国进入新时代;有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表述,30年来首次变化;宣布分两步走,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么一个时间点上,像鲁冠球这样一个具有风向标地位的人物,本来是肯定要发表一些说法的。但是,他没赶上这一轮。新闻说,他是因病去世。又是一个好人不长命的例子,让人唏嘘。
  
  媒体评论他是商界长青树,多年前登上全球富翁榜后,就再没掉下来过。他以一个农民的出身,最后成了浙江商界教父级的人物,可算是中国改革开放40来年部分极少一部分精英人士中的精英。
  
  30年前,我上大学那会儿,鲁冠球已是明星。我们不止一次听过或读过他带领几个农民,从几千元钱办个铁匠铺开始起家,最后办成全省闻名的骨干企业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他的企业发展迅猛。到我们毕业那会儿,他的万向节产品已经独霸一方,事业如日中天。
  
  1987年春天,我们有组织地去他的厂里参观。当年从杭州我们学校去萧山他的万向节厂,路并不远,记得先骑自行车到钱塘江边,再坐轮渡过江,再骑自行车一会儿,就到他厂里了。
 
《说说鲁冠球》  ▲乘坐钱塘江轮渡。
 
  那时候的万向节厂,参观的人已经非常多,厂里有专门的人员接待来访者。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女青年,穿着工厂发的蓝布制服,乍一看,很老成,细一看,制服里面还穿时尚的冬衣,看脸,分明是工作不久的小青年,说不定还没我们年纪大,富裕起来的农村青年已经大有作为。
  
  80年代的大学生,天生都长着“反骨”,对报纸上说的,都不甚相信,认为明星企业家也跟当年眼花缭乱的歌星一样,昙花一现罢了。鲁冠球的这万向节,在我们外行人眼中,也不是啥高科技产品,无非是机械产品么,有设备有业务谁不会做?所以那天听了女青工关于鲁冠球创业故事标准版本的介绍之后,我们一阵追问,嘴里可能还满是不屑。那女青工大概并不知道多少厂里的核心内幕,也没跟如今的新闻发言人一样准备现场随机应变答复人家的问题,几个回合下来,就王顾左右而言他,然后就接待其他人去了。
  
《说说鲁冠球》  ▲ 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女青工。
  
  那个时候的万向节厂还是集体企业,鲁冠球思想境界高,为集体尽心竭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么,可以理解。我们呢,从专业的角度,大多今后也不会到工矿企业工作,当年也还没有丢了眼看就要到手的铁饭碗,去办个个体企业发家致富的想法。因此,这一趟萧山之行,也就当是一趟旅游,看过就罢了。万向节厂的厂房虽然还是标准的企业配置,但已经有了一些假山、亭子,见识了明星企业,看过了花园楼阁,也算是小有收获。
  
  80年代浙江的风云人物不只鲁冠球一人,海盐的步鑫生从某个角度讲比他还红。然而,一直红一下来的不多。鲁冠球做到了。由于工作以及个人兴趣的关系,后来我不知道他具体干了什么。但既然他能一直红着,大概是每个历史转折点的节奏踩得特别准确,诸如后来的的技术改造,产权改革,企业上市,外向化、多元化、信息化,等等,大概都少不了他的作为。今天看到一个资料,说他的工作作风是“小处着手,大处统筹”,大处统筹当年是指,其创业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鲁冠球的魄力、眼界、创新勇气。但是,鲁冠球在员工会议上却常常要强调小事,而且是他亲自抓小事,具体说就是“三房三室”。“三房”是门房、厨房和茅房;“三室”是档案室,阅读室、培训室。还有员工回忆,说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喜欢看书,看到好文章还划线写批语,要求下属学习,写感想。马云发表追思文章,说他曾经提议,浙江的企业家们不能富了钱袋,空了脑袋。注重学习,注重创新,大概是他保持长青的秘诀之一吧。看80年代以来,多少人暴富之后骄奢淫逸,最后乐极生悲,销声匿迹,甚至身败名裂。从这个角度看。鲁冠球绝对是人中豪杰,百年难寻。
  
  鲁冠球1945年生,比我们大20岁。他离世得过早了,可惜。
  
《说说鲁冠球》  ▲ 当年去万向节厂参观的师生合影。
 

点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